正文
在吉林省梨树县孤家子镇,孤家子镇农业发展服务站高级 农艺师兰雨壮(左)和无人机操作手一起查看植保无人机作业 情况(2024 年 8 月 8 日摄) 张楠摄 / 本刊
三月的松辽平原,黑土地上冰雪逐渐消融,田间地头热闹起来。猫冬后起身的父老乡亲迫不及待开始备耕生产。农田里,施工人员挖沟修渠、培肥地力;合作社里,优质玉米陆续出库;车间里,一袋袋复合肥准备运往田间地头……黑土地上的农民正为保障新一季粮食生产忙碌。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近年,国内极端天气、灾害频发,国际粮食安全形势面临诸多挑战。为确保产得出、供得足,吉林统筹政策、资金各类资源,从壮大粮食经营主体、加强耕地保护、实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行动等多方面发力,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培育新型主体,推进土地集约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
过去,东北部分地区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型农机、先进技术应用受到限制。近年,吉林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着力点,实施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升发展三年攻坚行动,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迫切需求着手,通过培训、奖补等多种形式培育壮大种粮主力军。
备耕期间,农安县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为成员主体统一采购农资。联合社服务人员走村串户,为成员主体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技指导。
集约土地超100万亩,成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488家,服务农户近9万户……在农业农村部门支持下,该联合社组织成员主体开展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构建起“联合社+主体+农户”服务体系,每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
目前,吉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突破3.2万家,土地规模化经营占全省播种面积超过70%。2025年,吉林力争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规模达到160万户,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科学保护综合利用,盐碱滩变米粮川。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全国盐碱地共1.15亿亩。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这里曾因农作物难以生长和长期干旱被称为“八百里瀚海”。
春节刚过,大安市海坨乡的农田里,撒肥车将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均匀抛撒,用于改良土壤,提升地力。“项目区计划增施有机肥14000吨、改良剂2400吨,改善水田6000余亩。”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马亮说。
近年来,吉林实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吸引一批农业企业、科研院所扎根吉林西部,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探索,为盐碱地治理和低产田改善创造条件。
乾安县通过灌水洗盐、改良土壤等综合治理,农业企业在大片盐碱农田插上稻苗,实现盐碱耕地水稻产量大幅提高。2021年至2024年,乾安县借助盐碱地开发利用新增耕地7万余亩。
吉林先后实施100余个盐碱地治理项目,逐步形成“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培育、现代化生产经营”的盐碱地治理模式,新增耕地80余万亩。按亩产800斤至1300斤粮食计算,新增耕地可实现粮食增产近10亿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持续改造利用盐碱地同时,吉林出台《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等多个政策文件,修订《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等,着力加强黑土地保护。
节粮减损科学储粮,打造“无形良田”。我国粮食在产后的储藏、运输等环节存在较大损耗。保障粮食安全,须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发力。
过去,吉林一些地区缺乏科学储粮设施,不少合作社、种粮大户的粮食存储受场地、劳动力等限制多,多把粮食堆放在地面,赶上天气变化,容易造成损耗。
近年,吉林出台《关于解决“地趴粮”问题的实施方案》,部分市县用财政资金引导农民“上楼子”,并对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实现科学储粮,耕好“无形良田”。
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土城子村志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营着全村近七成土地,300多户村民都是社员。为储好更多粮食,合作社新建大量“玉米楼子”,还将前些年建设的仓库作为集中储粮点,存储600万斤玉米,满足全村七成粮食安全存储需求。“‘玉米楼子’通风防潮,可以降低霉变风险,减少粮食损耗。”合作社负责人刘志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