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医疗领域中的论文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产业链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问题。文章指出,买卖论文已经形成规模产业链,涉及基层医疗圈内的公开秘密。论文代写代发、期刊论文发表等交易广泛存在,而基层医疗机构是这一产业链中的“重灾区”。文章还指出,医护人员晋升职称需要论文、专利等材料的加分,这些材料的生产已经形成规模产业链。但这一行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撤稿事件等。此外,医护人员面临着工作压力和晋升压力,需要在工作之余兼顾科研和论文写作,这成为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最后,文章呼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解决当前职称评价存在的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医疗领域存在论文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
买卖论文形成规模产业链,涉及基层医疗圈内的公开秘密。
关键观点2: 基层医疗机构是论文代写代发产业链中的“重灾区”
医护人员晋升职称需要论文、专利等材料的加分,期刊论文发表等交易广泛存在。
关键观点3: 医护人员面临工作压力和晋升压力
需要在工作之余兼顾科研和论文写作,成为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关键观点4: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解决当前职称评价问题的关键
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包括临床能力、科研水平、下基层支援等方面的评价。
正文
李大海也没有想到曝光问题论文会引起外界如此大的关注度。在这个视频火之前,曾有两个早前被曝光论文作假的作者私下联系李大海,希望他能撤下视频,说自己后续会联系杂志社撤稿。一个作者还拿出了
“更正通知”,称是杂志社编辑将稿件内容“搞错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问题被广泛关注后,又有五六个作者以及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联系李大海,称已经对稿件做出处理,希望帮忙下架视频。“我觉得这太离谱了。
”李大海告诉本刊,
“怎么能离谱到这种程度,我不懂这些东西,也知道男女的不同。”
“这种论文明显只是改了一下疾病的名字。”李成东对本刊记者分析称。李成东是山东省某县级二甲医院普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他说医护人员职称评定需要论文、专利、著作权署名等材料的加分,这些材料的生产早就形成了规模产业链,“好多年了,在基层医疗圈里算是公开的秘密。”
李成东向本刊展示了他最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则语焉不详的消息:《
xx
技术与临床研究》缺
2。
李成东解释,一本书可以有1个主编,5个副主编,缺2的意思还有两个名额,交钱就可以署名。根据出版社的不同,具体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著作权可以现拉人署名,专利也可买卖。
李成东曾花3000元买过一个实用新型专利,“这些都是为了晋升加分用的,在别人原有的发明上加加减减,例如在输液器加个阀,就能申请专利。”
《白色巨塔》剧照
但整条产业链上更为人熟知的交易当属期刊论文代写代发。
从事
“写手”工作快7年的刘俞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有中介和期刊达成了合作,甚至有些有渠道的中介在稿件排期很满时还能插队。平常中介会在群里发单。“很多情况下也会去抄,有时甚至会利用AI写稿,而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度过查重。”据刘俞所知,“文科类写手一年能赚平均10万多,理科类写手大约20万到30万。”
清华大学教授沈阳曾在
2010年初公布了他和团队在3年内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结果,那时他还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他和团队发现,不少高校师生为了毕业和评审职称而与论文发生关系。根据他们的研究,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到2009年,规模膨胀多倍。但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检索来看,2013年至2025年,仅有80篇与论文代写相关的裁判文书。山西聚谦律师事务所律师罗超告诉本刊记者,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例如刑法有“谦抑性原则”,如果事件没有达到相应违法程度,或者无人报案,法律就很难发挥监管作用。
5月8日,本刊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期刊发表咨询”,弹出了数十条信息,其中一个账号写到“提供核心期刊一站式服务”“主编1v1审稿”。
本刊记者添加了一名自称是“编辑助理”的论文代理,对方称,“一站式服务”涵盖文章拟题、撰写、修改、润色、排版、录用、版面费等到见刊出版的整个环节。
该代理反复保证,论文由专科高院校教师代笔,内容原创绝不会使用AI,也不存在“被查问题”。
后续沟通中,该代理又向本刊提供了不同期刊的报价:普通期刊大约
7000元到9000元
,想要发表
SCI
(科学引文索引)
论文也可实现
,价格
2.5万起。对方称,这仅是代发的价格,代写要额外加
500元到1200元不等。“目前学术行情是文章不值钱,版位才有价值。”
为了打消本刊记者的疑虑,她还发来一份
合作协议,说是作为购买者的
“基础保障”。这份名为“文章代理发表服务协议”样本,对费用支付、论文原创及保密、违约责任、论文著作与合同约定作出规定,强调“由于乙方
(代理方)
的原因造成文章没有发表成功,乙方全额退还甲方
(委托方)
支付的费用再赔偿甲方总费用的40%。”
《问心》剧照
不过,山西聚谦律师事务所律师罗超告诉本刊,即便这个代理所述的交易确实存在,对方发来的看似文本完整,具备合同的基本要素的协议,在法律上也并不生效。
“根据相关部门规定,明确将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一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处理。”罗超解释称,从民法典的规定来讲,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所以代写代发论文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合同也会被认定为无效。
在这条灰色产业链触及的领域中,医学期刊论文堪称
“重灾区”。早在2021年,国家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医学信息》杂志就发布了一篇名为《中介机构代写代发医药卫生类期刊论文的盈利状况及其危害》的文章。其中谈到,代写代投论文现象在倒逼正规期刊编辑增强识别能力。该论文作者通过中国知网
(CNKI)
检索发现,医药卫生类期刊的编辑撰文研究甄别和防范论文代写代发的文章最多。
今年年初,国际科技期刊《自然
(
Nature)
》发布了一项撤稿研究,分析过去十年全球机构学术文章撤稿率。2014年至2024年,全球撤稿率的排名中,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总撤稿率超过5%位居全球榜首。排名前十的机构中,共有7家来自中国,另外6家分别是: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
研究中援引了英国学术诚信和分析公司
“Dimensions Author Check”的数据,指出
2014-2024年,撤稿率超过1%的136家机构中,约70%来自中国,其中约60%是医院或医学院。
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这家医院从
2021年9月7日到2022年1月21日陆续发布10份通报,涉及107篇论文和107起学术不端事件。《自然》称,问题在于医院里许多年轻医生从论文工厂中购买假稿件,论文工厂会根据订单大量生产欺诈性科学报告。
知名学术诚信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
(Elisabeth Bik)
指出,这些医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因为他们被要求发表论文才能找到工作或获得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