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业投资最前线
传播企业智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创业投资最前线

良心经济学家:到底该不该救楼市?

创业投资最前线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 2020-03-12 2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种行为也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在美国同样遭受诟病。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货币是私人契约还是公共契约?
当年,美联储的出资人是美国各大私人银行,从出资人的角度来说,它是一家“私人企业”。它成立的目的,便是为这些出资人(即各联储银行,后扩展到投资银行及大型集团)兜底,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危机时施以援手。所以,美联储与联储银行之间其实属于私人契约。
但是,美元又是法定货币,具有强制性及国家属性,属于美国国民的公共契约。美联储是一家公共货币发行机构,而不是联储银行的私人企业。
这个公共性质,与前面的私人契约就形成了冲突。危机爆发时,美联储就陷入两难,如果不施以援手,其实是违背了最初成立的契约,也不符合最后贷款人的定位;如果救助联储银行及大型企业,则侵害了公众利益,相当于用公共资源补贴私人企业。
根本上,经济学家需要反思白芝浩原则:央行作为公共机构,货币作为公共契约,为特定利益群体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其实是违背市场规则的,即使经济学家一再将这一施救的程序变得更加严谨、“正义”。
货币是市场中唯一的公共合约,剩下的都是私人契约。启用货币手段、财政手段救市,应该“一视同仁”,不宜针对性施救。政府干预市场让一些人得利,定然导致另外一些人受损,更是破坏了私人契约、市场竞争规则。
所以,任何打着公共利益的救市政策,都值得警惕。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尤其不能刺激楼市。为什么?
原因有三:
一、刺激楼市,助长楼市泡沫化,加剧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
受疫情冲击,信贷资金流向楼市的闸门在松动,降低首付比的口子打开,这些政策其实是在增加经济杠杆率。
很多人认为,房价下跌,楼市萎缩,房企倒闭,经济衰退,政府救楼市,不一定让房价上涨,支持维持市场稳定,从而稳增长。
这种观点是朴素的,但不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
刺激楼市,即使房价不上涨,至少造成三个糟糕的结果:
一是负债率上升,泡沫风险更大。
新冠疫情是一次非典型的压力测试,看看中国经济的韧劲,看看中国企业及家庭还有多少现金流来支持负债。
若继续刺激楼市,房地产将进一步吸收中国家庭的现金流,负债率进一步上升,其实是用一个更大的泡沫覆盖原来的泡沫,试图将风险往后推。
二是投资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经济规律。
近些年,中国投资收益率,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自2014年开始,央企及民企(上市公司)的投资率从40%左右下降到了20%左右。
为什么呢?
最近,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贵州按下基建投资“快进键”,涉及投资规模逾万亿元,试图快速追回疫情的经济损失。
但是,当技术没有进步,持续追加投资的结果是,边际收益率持续下降。过剩的高速、机场等基建,带来的效益是负的。
有人说,保楼市,是保信心。刺激楼市保增长,如抱薪救火,何来保信心。对有识者而言,这种观点,属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对无识者而言,这种观点,如谎报疫情,属瞒天过海、糊弄国人。
三是贫富差距扩大。
房子建起来,并不是有人买就是好事。楼市,是消费市场,也是投资市场。楼市火热,有可能是货币现象。
所以,刺激楼市可以给经济带来规模,但却无效益;给一部分人带来财富,但给另一部分人带来损失。
二、刺激楼市导致中国在贸易摩擦中更加被动,阻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局。
过去一年多,中国楼市的调控主旋律是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严控信贷资金流向楼市。
为什么?
中美贸易战给中国楼市设置了高压线,房价继续上涨或泡沫继续扩大,汇率风险则更大,资金外流的风险也更大,进一步开放尤其是金融开放的压力就更大,中美贸易谈判就更加被动,宏观政策更加乏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