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然而,由于皇权的不可约束,当纸币的发行量完全由统治者决定时,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因此“法定货币”的优势反而成了它最大的劣势。设想一下,如果给你一台印刷机并告诉你将特定的图案印在纸片上,你就能拿它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会怎么做?你肯定会不间断地将迎刷机的功率开到最大。当人拥有无上的权力的时候,它只会被用来满足无上的欲望。
元代实行宝钞制度,起初以白银作为钞本,在对外的贸易中也使用白银。
这为明朝后来的白银货币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明代的白银货币化却并非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反映的乃是明代官方与民间的博弈结果。
蒙古人在建立元朝后发行了属于自己的纸币,但总量巨大完全不受控制,这导致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明朝取代元朝后不久就建立了自己的宝钞货币制度,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宝钞”后,朝廷下令在交易中要么直接使用朝廷新发行的铜钱,要么使用“大明宝钞”,禁止金银流通,但金银可以兑换宝钞,然而宝钞却不能兑换金银。
实际上到洪武年间时全国的铜矿藏量已经大幅下降,这导致铜的价格上涨,铜币的铸造成本甚至超过了它的预设面值。而且在货值较大的交易中使用铜钱及其不便利,朝廷又禁止金银流通。而“大明宝钞”的发行毫无例外再次导致通货膨胀爆发,十年间,纸币贬值75%。而朱元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乃是连铜币也一并禁止流通,希望以此迫使人们使用纸币。
然而此法并不奏效,正如顾炎武所言:“是国初造钞之后不过数年 ,而其法已渐坏不行。”
到明英宗朱祁镇时代“大明宝钞”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流通价值,“积之市肆,过者不顾”。很多地区完全无视朝廷禁令,直接采用金银,或铜钱来进行交易。
关于铜钱的铸造,每一位皇帝都会发行刻有自己年号的钱币。而继任者又往往会宣布先帝在位时铸造的钱币没有价值,这导致“每一更易之际,列肆兑钱者资本一日消尽,往往吞声自尽”。以至于商人们发现自己陷入“旦所得钱,暮不能为用”的境地。
政府的信用倒闭,使得人民不愿意使用朝廷发行的铸币。顾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举例说,福建漳浦县的商人们在嘉靖朝开始后仍然倾向于使用宋神宗元丰年间的铸币。
铜钱和纸币的不确定性使得无计可施的商人,在交易时不得不使用特定的剪刀裁下需要量的白银,以此来完成交易。交易双方会请“看银师”来鉴定银锭的纯度。
由此可见白银货币化是起于民间,并不是官方的制度化设计。中国政府并没有发行银锭,任何能弄到白银的人只需要请“看银师”来认证后就能立即使用。
为什么白银会最终胜出呢?明代的文学家王世贞对此有过解释,他说:“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 , 且耗日多而产日少 ;米与钱贱而不便大用 , 钱近实而易伪易杂 , 米不能久 , 钞太虚亦复有邑烂是以白金(银)之为币长也” 。
以往我国的白银供应主要来自于日本,自从美洲发现白银后,大量的美洲白银通过沿海走私贸易进入我国。美洲白银的大量进入打破了供需平衡,因此而引发明王朝广泛而又深远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吐槽:本来这篇文章上周就该和大家见面了的,结果笔者在写完后忘了保存在加上操作失误,辛辛苦苦码出来的稿子瞬间灰飞烟灭。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在自由的飞翔,在等待套马的汉子。
上一期:
大明 | 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海禁”政策相冲突吗?
猫不闻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