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智库
我们是中国最大的移动医疗新媒体《医学界》的调查研究部门。致力于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智库

荣获交大校长奖!他扎根残疾患者康复事业近20年

医学界智库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4-08 18: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31岁那年,林浩东就晋升副主任医师了。在职称晋升答辩时,一位评审专家问了他一个问题:关节置换、脊柱内固定术等是你们骨科医生最热门的专业方向,你为什么选了最苦最累、相对冷门的创伤修复重建外科专业?


面对专家的问题,林浩东回答道,中国创伤后肢体残疾的病人很多,大多是工农阶层,肢体功能对他们来说是最最重要的。患者需要,社会也需要我们这样的医生。


如今,林浩东在帮助残疾人康复这个事业上已经坚守了近20年。他的导师侯春林教授已经80岁了,早已退休,学科传承发展的重任也落在了林浩东的肩上。这些年来,他首创了多组神经移位手术,首创了重建膀胱感觉与排尿功能的新术式,发明了新型医用几丁糖神经导管,将神经损伤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有效率从以往的不足20%一举提升到了现在的72%。他也因此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等诸多奖项。


扎根残疾人康复事业


2002年,林浩东从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并因成绩优异免试硕博连读。2007年获骨科博士学位,2009年从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师从侯春林教授,主攻骨创伤与神经修复重建。在做博士后期间,因为导师侯春林教授是残联顾问,林浩东经常跟随导师去参与残联的活动,接触了很多残障人群,因此他对残障群体的需求有了深深的了解。


“残障人群最大的医疗需求,一个是解决大小便功能障碍的问题,一个是行动的问题。医生的动力主要是为了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我接触了很多残障人士,看到他们瘫痪在床,有些大小便无法控制,确实很痛苦,所以就瞄准了这个方向。”林浩东说。



《中国脊髓损伤者生活质量及疾病负担调研报告2023版》显示,根据既往研究数据,中国现存脊髓损伤患者374万,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约9万人。脊髓损伤是致残率最高的病种之一,患者不仅仅是丧失正常行动能力,还面临多种并发症,其中以泌尿系统并发症最常见也最为严重。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74%的患者在3个月内出现过尿失禁,并且每位患者平均每年发生泌尿系统并发症达100次。在受伤后的5年内,患者上尿路损伤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0倍。


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一般人群,接近70%的脊髓损伤患者表示伤后经常产生情绪障碍,72.1%的脊髓损伤患者在受伤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林浩东发现,很多脊髓损伤后的患者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困境,而且活得很没有尊严,一些患者小便解不出来,经常发生尿路感染,而且因为缺乏良好的护理,患者身上散发出浓重的异味,更不愿意与人接触。


由于神经损伤后再生能力有限,当时这类患者的功能恢复是世界医学难题。林浩东与导师侯春林教授开始朝着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生存状态的方向进行临床探索与研究,他们探索通过把好的神经移位到神经受损的地方,来修复损坏的神经从而实现功能恢复。并且发明了医用几丁糖、新型神经导管等,从而促进神经再生,并提高治疗效果。


林浩东用神经移位进行功能重建的第一位患者,是在脊髓损伤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小便解不出来。过去对这类患者的手术只重建了膀胱的传出神经通路,没有重建传入通路,患者术后仍然没有尿意。针对这一缺陷,林浩东和团队首先利用正常腰骶神经根作为动力神经重建排尿功能,进一步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正常神经根前后根同时和支配膀胱的骶神经根前后根吻合重建膀胱的传入和传出神经通路,恢复患者的尿意和排尿功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