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文采编自《
人文学科的逆袭:「无路用」学门毕业生的职场出头术
》第一章,
对原文略有删改。
2007年,乔书·朱赫
(Josh Sucher)
从纽约的巴德学院
(Bard College)
毕业时,
对怎样才能找到工作毫无头绪
。他花了四年的时间(以及父母的一大笔钱)攻读人类学专业,学会了如何以局内人或局外人的身份进行人类学研究;他能告诉你不同社会里最叫人瞠目结舌的巫术故事。他的毕业论文主题,是分析一部价值一百美元的笔记型计算机的“
建构主义基础
”,他形容这台计算机是“
一部内建政治意涵的机器
”。
朱赫浸淫在这所文理学院的校园中,各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然而
用美国一流雇主比较严苛的标准来看,朱赫就像暴风雪中的一株兰花,一无是处
。
朱赫的许多同学也遭遇类似的挫折。巴德学院的校园文化崇尚自由精神,
学院毕业生理当找份待遇优渥的职业,但是这两者似乎联系不起来
。朱赫的父亲觉得这种情况悲惨到荒谬的地步,一度评论道:“
你怎么不去人类学工厂啊?我听说他们在征人。
”连在毕业典礼上致词的巴德学院毕业生,也没办法抹去那片阴霾,他们行礼如仪地赞颂精神生活――然后替每一位毕业生所面临的危险前途捏一把冷汗。
巴德学院的校长里昂·波茨坦
(Leon Botstein)
感叹地说,
美国全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不利于人文学科
。受邀来演讲的麦克·彭博
(Michael Bloomberg)
则警告在座毕业生,找工作“可能会很可怕”,还说:“
诸位当中有些人找工作的时间恐怕会拖得长一点。
”
尽管如此,朱赫还是成功了――并且
不需要为了谋职而扼杀自己的性格、兴趣或独特的人生观点
。
*麦克·彭博(Michael Bloomberg)
(图源:网络)
本书以朱赫的故事作为开头,因为在人们对大学教育的价值感到焦虑之际,
这则故事充分显示,我们在这片焦虑之中,恐怕失去了一项基本真理
。好奇心、创造力、同理心并非狂放不羁、必须加以约束才能确保成功的特质。
恰恰相反,如今在职场上,
人性化比以往更不可或缺
。你不需要为了让雇主出钱买你的能力而掩饰自己真实的身份;你不需要因为自己在大学选修那些据说不切实际的课程或是学习所谓的软性技能而说抱歉。
就业市场目前每个星期都在默默创造成千上万个职缺,目标就是那些能为迅速变迁的高科技未来带来优美人文气息的人才。
想象一张试算表,横跨上方的所有栏位代表人类的各种力量,而侧面的每一直行则代表支持该力量的技术学科。横栏与直行每一次交会,就定义出一种
新的工作型态
:
-
好奇心+数据科学=市场研究
-
同理心+基因定序=遗传咨询
-
创意+信息网络=社群媒体管理人
这是个丰富、奇妙的矩阵。我们将会在本书中探索
人文教育与社会需求两者合契
的种种方式。
中心思想是这样的
:例行事务越自动化,就越会创造出水平低落的数字连接力,越容易陷在大数据缠夹不清的庞杂与盲点之中,因此,将人类判断力带进数字生活的连接点就越形重要。
人们很自然就会对建造数字工具的软件工程师奉若神明,可是
如果没有人进行劝诱、交心、说服、辩论、教导、反抗、互动,每一项科技突破都只是个空壳子
。基本上,我们都是社会动物,与人竞争、结交,渴求别人的尊敬,惩罚自己的敌人。
人们的行为方式令工程师感到挫败,但是看在文科背景的人眼里,却显得理所当然。
打从两万年前某人在阿尔泰米拉山洞
(Cave of Altamira)
望着一幅野牛的原始素描,然后对着邻居说:“真好看!你该多画一些。”这个道理就没有改变过。
实验室和工程师创新的东西越多,就为能够从事人文范畴工作的人才创造出更多职务。
在仓库或工厂里,科技也许会消灭很多职位。毫无疑问,在有规则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