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P.A
【G.P.A】每天精选深度而有趣的文章与资讯,适合求职阶段的你。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G.P.A

“我真的不想拼命装作自己很外向了。”

G.P.A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3-05 11: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所以周五下班之前,最害怕的就是收到这样的消息:


“周末有空吗?”

也不是不想跟朋友见面,而是每次在社交活动结束回到家的时候,都要在沙发上瘫半天,头脑放空,不想思考任何事情——每场社交,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场大型精力损耗活动。

有个词叫“开朗型内向”,形容的就是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看起来开朗热情,但实际上在社交之后会非常疲惫、比起社交反而更喜欢独处的一类人。

你可能因为身处在一个需要社交的环境里,不得不去跟陌生人主动聊天、在一个团队里充当比较活泼的角色、甚至在朋友们眼中的标签都是“外向”;

以至于在你某次拒绝了朋友出门聚会的邀请、或者情绪表现得有点低落时,他们就会问,“你怎么了?不开心吗?平时你不是这样的啊。”

总结起来就是,“拼命装作自己很外向,真的很累。”


选自《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没有类似经历的人可能很难懂这种性格的形成:


既然不喜欢社交,为什么还要逼着自己戴上一层面具呢?这样活着不是很拧巴吗?

我曾经看到的一条微博能解释这个问题:


我一直觉得,最严重的歧视,不在种族、民族或性别,而在性格,社会对内向性格的歧视简直有如大气压,沉重、广大,无可抗拒,无可逃脱。证据之一就是,我首页会有一半人不明白这段话的意思。@穆尼moria

“性格内向”,这个听起来不是什么很大的缺点的词,放在现实的语境里就成了“对你今后的人生都有很大负面影响的缺陷”、“不改不行的缺陷”。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小时候,你胆子小,碰到不熟的亲戚来家里不知道怎么叫,有些亲戚就会叹着气对你爸妈说,“哎,你家xxx就是太内向了”;

上学之后,你不像班上其他同学一样每次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在暗自鼓起勇气时,父母说,“你这么内向,以后可怎么办?”

成为成年人之后这样的场景更多也更频繁了,可能因为在进入一家新公司的时候表现得没有那么外向积极,就被认为是“高冷”、“不合群”——实际上你只是还不知道如何融入而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