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通过青铜甗等文物反映的周代婚姻关系背后的政治博弈。文章通过多个案例,如燕姬甗、噩侯簋、齐灵公嫁女等,详细阐述了周代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情况及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和权力斗争。同时,也提到了蔡国在春秋时期的联姻策略以及最终未能避免被楚国所灭的命运。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周代婚姻关系背后的政治博弈
本文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了周代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情况及其背后的政治目的。这些联姻有时是出于政治联盟的需要,有时是出于扩张势力的目的,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关键观点2: 燕姬甗反映的联姻情况
燕姬甗是周代一件重要的媵器,反映了虢燕两个显赫宗族的联姻。虽然看似美好的婚姻,实则背后充满了政治算计和权力博弈。
关键观点3: 噩侯甍的政治背景
噩侯嫁女给周王的事件背后,既有政治联姻的因素,也有噩侯提升自身地位的目的。同时,这也反映了周朝对随枣走廊地区控制力的变化。
关键观点4: 蔡国的联姻策略及命运
蔡国在春秋时期通过联姻的方式以求苟安,但尽管多次与诸侯国联姻,蔡国仍然未能避免被楚国所灭的命运。
正文
作为周天子亲密的盟友,噩侯将女儿嫁给王室,亲上加亲,其中固然有他以联姻为政治筹码提升自己地位的因素,反之也说明噩侯具备与王室联姻的实力,不容小觑。事实上自周昭王南征失利后,周人对随枣走廊以东以西地区的控制力就一直在减弱,噩国在当地影响力不断增强,能让天子结姻的噩侯是谁?有学者推测为出现在噩侯驭方鼎和禹鼎铭文中的噩侯驭方。
据噩侯驭方鼎铭文载,周王南征淮夷结束后班师回朝,噩侯驭方在坏地为其举办庆功宴并献上好酒,宴饮结束后俩人一起射箭,气氛融洽,周王亲赐驭方玉五品,马四匹,箭矢五束,驭方为感谢周王特造此鼎,“万年永宝用”,字里行间透露出周王对驭方的重视。但是后来情况发生变化,根据禹鼎铭文描述,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反周,周厉王派遣大军征讨,一再要求军队“扑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可惜王牌军队没有完成任务。最终,禹鼎的主人“禹”率领着一支私军在王朝卿士武公指挥下俘获噩侯。
噩侯嫁女之举只能发生在周噩“蜜月期”,或许驭方向周天子表忠心时已暗生二心,可怜王姞沦为政治牺牲品,她未能阻止噩国被灭。噩国历史难道在周厉王时期就被终结了吗?2012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南阳市新店乡夏饷铺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噩侯家族墓地,其中19号墓出土媵器,铭文为“噩侯作孟姬媵壶”,即噩侯赠予女儿孟姬的“嫁妆”。对比此前驭方嫁女时“作王姞媵簋”,暗示此时噩侯已改为姬姓,为什么会出现一国两姓的情况?一种可能是周王灭噩后,其族人并没有被赶尽杀绝,而是被周人迁到今南阳夏饷铺一带,建立姬姓噩国,紧邻成周,就像周灭商后将殷商遗民迁往成周一样,以确保他们时时刻刻处在周人监视之下,噩国族姓由此发生转变。另一种可能是姞姓噩侯已灭,此时的噩侯已是姬姓,只是仍沿袭“噩侯”之称,属于改封。究竟真相为何,只能留待考古新发现来解答。
周宣王时期,王朝几乎处在四面受敌的困境,周人同时与猃狁和楚人、淮夷发生战争。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的陈侯簋“登记”了一段不为史载的婚姻,器内有铭文3行13字:
“陈侯作王妫媵簋,其万年永宝用”
点明焦头烂额的周宣王与陈国联姻,考虑到陈国地望在河南淮阳一带,淮河上游颍水、汝水流域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周宣王此举不排除想通过婚姻关系确保陈国对周王朝的支持。
到春秋时,天子已彻底成为联姻的弱势方。1957年人们在修建洛阳中州渠时,于孟津平乐境内的邙山坡灰坑中发现一青铜重器,文物出土后,曾久置库房,直到十几年后工作人员在清除该器淤泥和铜锈时,意外在其内壁腹部处发现铭文“齐侯作媵子仲姜宝盂,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子子孙孙永保用之”,才知这是齐侯为女儿仲姜做的陪嫁器——口径75厘米、重达75千克的铜鉴。根据铜鉴器形纹饰和铭文特征,专家推测其时代为春秋晚期。联系《春秋》襄公十二年
(前561)
载:
“灵王求后于齐。……齐侯许婚”;
襄公十五年(前558年)“春,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
可知灵王求后于齐正好在春秋晚期,与铜鉴时代吻合,有学者指出,仲姜所嫁之人当为周灵王,而铭文中的齐侯则为齐灵公。
比起前述燕姬甗和噩侯簋,齐灵公给女儿置办的这件嫁妆分量可不是一般重,或许是为了告知王室:必须善待仲姜!别看它体量大,实际用途倒有点出人意料。古时没有镜子,无法照脸整衣冠美容,故常盛水于铜鉴,用来照影,当然它也可以用来盛冰,作为“冰箱”。从现有考古资料看,铜鉴的出现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末战国初,战国中期以后就很少了。
作为西周时重要的姬姓诸侯国,蔡国在周人统治淮河流域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自春秋以降,国势日衰,在夹缝中生存的蔡国不得不斡旋于各大国间,时而附楚,时而亲齐,或又依晋,通过联姻的方式以求苟安。
传世文献中不乏蔡国与诸侯联姻的记载,如《左传》僖公三年
(前657)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