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实验万事屋
文献总是乏味,科研一向无聊,“实验万事屋”旨在拯救医界同仁于寂寞无聊,每天坚持抖落科研内幕,分享实验心得,搜集科研资讯,激发您的科研兴趣,传授实用的科研方法和思路。做不做科研,从医之路大不同,在这条布满荆棘的科研道路上,我们与您一路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实验万事屋

博士生就是草料自备的牛马!看了这中山大学17.3分的乙酰化修饰的Nature大子刊,他的产出质量还挺高的.......

实验万事屋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5-24 20: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博士在Nature子刊Nat Cell Biol上发表的研究,该研究围绕RNA修饰中的ac4C乙酰化修饰展开。研究团队聚焦于AML(急性髓系白血病)的RNA修饰,通过CRISPR筛库找到NAT10可能是AML中的关键致癌基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NAT10的功能涉及促进丝氨酸摄取和生物合成,且其致癌功能依赖于RNA的结合以及乙酰转移酶活性。此外,该研究还涉及对NAT10的临床表达情况的分析及抑制剂的抗白血病效力的验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究背景及目的

该文围绕RNA修饰中的ac4C乙酰化修饰展开研究,目的是了解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作用。

关键观点2: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通过CRISPR筛库找到NAT10可能是AML中的关键致癌基因,并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验证NAT10的作用机制。

关键观点3: 研究内容及成果

研究团队发现NAT10通过对mRNA的ac4C修饰增强SLC1A4的翻译,促进丝氨酸摄取和生物合成。此外,他们还发现NAT10通过增强HOXA9和MENIN的翻译来调节丝氨酸合成途径(SSP)。临床研究表明,NAT10在AML患者中的高表达与低生存率相关。抑制NAT10具有抗白血病效力。

关键观点4: 研究的局限性

虽然该研究在验证SLC1A4的作用时存在逻辑上的漏洞,但整体上该研究为AM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于是他们认为NAT10通过对SLC1A4的mRNA进行ac4C修饰以促进丝氨酸摄取,SLC1A4则是AML中NAT10的功能必需的RNA靶标( 假设的迭代其实就是这样,根据已知信息来调整原有的假设,之前的信息显示的是SLC1A4可能是NAT10的下游,由于有表达的互补性,于是假设就在这里进行了迭代,不清楚假设迭代的话,可以看看《科研的推理和逻辑》和读文献系列 )。除了丝氨酸的摄取,之前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也显示NAT10也与丝氨酸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但SSP(丝氨酸合成途径)的基因并没有受到ac4C的影响,于是他们就进一步分析可能参与到SSP的更上游的NAT10靶标,结果找到了转录因子HOXA9和H3K4me3读取器MENIN。他们可能参与调节SSP基因的转录和代谢重编程,同时,又是NAT10的靶标。NAT10促进了HOXA9和MENIN的mRNA上ac4C修饰的累积,增强他们的翻译,从而促进了SSP基因的表达:



明确了NAT10的机制,他们就进一步分析了NAT10在临床上的表达情况。通过分析,他们发现NAT10在AML中的高表达异常,尤其是在LSC(白血病干细胞)中,NAT10在AML患者中的高表达,与AML患者的低生存率相关( 这部分的研究其实是回归到了归纳法的验证中,由于他们发现了NAT10的功能和机制,就需要通过回归到样本中,来分析NAT10的具体功能,也就是通过病例样本的统计分析来强化其与疾病的关联性,不清楚归纳法的话,可以去看看《列文虎克读文献》和《科研的推理和逻辑》 ):



既然NAT10可以作为潜在的AML靶标,那么抑制NAT10变得更具有临床意义,于是他们使用了NAT10的抑制剂,在体内外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NAT10抑制剂Remodelin或氟达拉滨,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抗白血病效力:



然后就形成了这样的示意图,NAT10通过对mRNA的ac4C修饰,增强了SLC1A4的翻译,促进了丝氨酸的摄取,同时通过增强HOXA9和MENIN的翻译,促进了SSP通路,增强了丝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过促进丝氨酸代谢重编程,增强了AML的活性。而靶向抑制NAT10,可以有效抑制AML:



这篇文章说实话还是挺有意思的,通过对RNA修饰的分析,找到了ac4C这样的RNA修饰相关蛋白,又通过多组学分析确定了其与丝氨酸代谢重编程的关联。但在后期的敲除NAT10后过表达SLC1A4这样的验证,其实是犯了肯定后件逻辑谬误的,并不能明确SLC1A4是由于NAT10对其的ac4C修饰影响的肿瘤表型( 由于这里的验证,验证的仅仅是SLC1A4的表达,而不是其ac4C修饰,所以会有肯定后件的逻辑漏洞,其实肯定后件的逻辑漏洞,都是由于在命题验证的过程中,没有清楚地分析命题中各个概念的外延所导致的,不清楚的话,可以去看看科研逻辑系列和读文献系列 )。不过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还是挺不错的。好了,今天就先策到这里吧,有兴趣的话,就看看原文,祝你们心明眼亮。

本文为夏老师个人观点,仅讨论文章本身,对超出文章以外的内容并不多做评价,如有异意,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