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现在有了护边员,他们在平时种地、放牧时,就同时在守卫边疆,能时刻盯紧界碑,看是否有人偷挪界碑,是否有人擅自越境,一旦发现,就立即报告边防部队采取措施,守卫祖国领土安全。
这种职业,在西部高原山地更为重要。
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这里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8国相邻,边境线长达1195公里,有254个通外山口,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群山绵延高峰林立,每年有9个月的大雪封山期,冬季气温一般为零下40多摄氏度,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素以“山父水母”自誉的柯尔克孜族牧民,祖祖辈辈就协助边关将士卫国戍边。为了配合边防部队守好通外山口,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有上千名优秀柯尔克孜族青年争先恐后地向国家请缨自愿守山,300多人从此当上了兼职守山员。
由于边境线上没有路、没通电,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们通常住地窝子、靠烧牛粪取暖,过着半原始的放牧生活,为祖国站岗放哨。
50多年来在帕米尔高原漫长的边境线上,几乎每座毡房就是一个固定的哨所,每个牧民就是一个流动的哨兵。
02.
虽然护边员算是一个职业,但其付出,却远远超过其曾经每月153元的护边补贴(现在有所增加),更何况很多护边员几乎都是义务的。
正式的护边员力量终归有限,譬如克州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有119名正式护边员,完全靠他们守护118公里长的边境线和9个通外山口难度极大,必须依靠和发动更广泛的牧民群众一同护边。
护边员本人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出勤护边,家庭其他成员便立即代其履行护边职责,已经形成了“家有护边员,全家都护边”的动态护边系统。
尽管很多人并不持有政府颁发的“护边员”证件,但是他们甘做义务护边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及时向军警及当地政府通报有关情况,才使得边境安全具有最大限度的保障。
支持他们为国守边热情的,就是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已经被无限地放大升华。这些在历史上就有着戍边传统的牧民们,是广阔边境线上真正的“主人”, 是一支不占编制、永不撤离、誓死为共和国守边的“部队”。
用拉齐尼的话来说,“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而拉齐尼,只是他们家族传承护边员其中的一个。
拉齐尼家族的护边生涯,从1949年12月就开始了,那时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巡逻线路是附近有名的死亡之谷,翻越8座海拔5000米的达坂,需蹚过刺骨的冰河80余趟,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时间。
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主动带领边防连巡逻,这一巡,就是21年。
1972年8月,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就把义务向导的“接力棒”交给了20岁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
他就是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
1999年,巡逻队遇到罕见的暴风雪,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利用自己的经验,招呼巡逻队到背风处藏好,可他的腿却严重冻伤,军医用刀子割开拳头般大的脓包,最终保住了他的腿。
更不要说有时巡逻遭遇恶劣天气,粮食不够,他们只能靠一点点干粮支撑,也要完成巡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