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个是服务消费,一个是科技与产业升级专项基金。
本质上都是要提高国内的消费总量。
既然费了这么大的力气,那么到底能不能拿捏国内的消费呢?从今年五一假期的成绩单来看还是不错的。
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
6.3%,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不过细看一下数据,你会发现,结构性分化明显,
大额消费不足,全是
“小件狂欢”。
传统热门景区虽人满为患,但人均消费却未同步上涨,消费增速明显放缓。
仔细算了下账,
3.14亿人总共花了1802亿,每个人每天只消费114元,这消费数字不仅低于2019年五一时的151块钱,甚至比2023年端午之后的五个主要假期的平均水平都要低。
可以说,这种程度的消费,只能算是满足下基本旅行需求。
原因就在于,
我们的消费结构中,中间层的消费主力在坍缩。
你会发现,想消费和有能力消费的并不是一批人。有人五一出行住的是豪华酒店,享受的是马尔代夫的风光,有的人只能住快捷酒店,民俗徒步,消费高低分化越来越明显。
而原本真正想消费又有一定能力消费的那一批人,
在紧捂钱包丝毫不敢大手大脚。
西南财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那些一二线城市高收入的人,也就是中等收入群体,他们的消费欲望反而不如在三四五六线小城市生活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
叁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过去十年疯涨的房价,成为了中产用六个钱包为城市发展提供的军火费。我身边不少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中产朋友,都是在房价高涨阶段成为接盘侠的。
当时他们
担心房价上涨,
怕
错过最佳购房时机
,至少都置办了一两处房产。现在却在懊悔,当初要是不冲动买房,现在还能像以前那样,想旅游就旅游,想吃火锅就吃火锅。
其实他们的遭遇就是非常典型的中位消费坍缩现象。
在高位买下房子背上房贷,让处在中位的消费阶层,硬生生被按下了暂停键。
中产家庭每月超
42%收入要填进房贷窟窿,教育医疗支出占比突破28%,原本殷实的钱包瞬间被抽成真空包装。
而且大部分中等收入者都已经进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消费欲望还没有退休老太太和
00后们高。
退休大妈敢紧跟金价曲线买项链首饰,
00后可以组队去淄博吃烧烤,唯独本该撑起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活的有点像消费绝缘体。
这就让原本完整的消费金字塔结构,中间部分被抽的七零八落。塔尖的依旧选择更高端的服务和产品,而腰部及以下的人群则更青睐于穷游这类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抚慰自己消费缺憾和情绪。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身处特殊的经济周期,
挣钱越来越难了。
我之前在文章中说过,中产是没有掌握任何生产资料的,财富的积累高度依赖于工资收入。
这在以前遍地机会,增量处于上升期时,还能背靠大环境这个平台,实现收入无忧。
而现在什么情况?
我们的社会从增量经济社会进入到了存量社会,开始出现僧多肉少的情况,个人对应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不得不陷入到内卷的竞争中。
比如金融、
地产、教培、互联网
等原来
几个容纳高薪的行业都进入拐点
后
,一大波中产别说升职加薪了,连保住份工作都很难。
还有
传统广告、影视、外贸等行业
,
也都在不同程度地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