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母总是趁他上学的时候离家,等他放学回家,发现门口晒了很多东西:衣服、被子、枕头什么的,他觉得晒这么多东西,妈妈肯定还在家。然后忐忑地去各个房间找,厨房、卧室、院子、甚至是厕所,找着找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有位留守儿童说:“最羡慕的是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最害怕听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位留守儿童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喜欢过年,过年爸爸妈妈就能回来,我也不喜欢过年,过了年她们就走了。”
据妇联的统计,
中国的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过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数字高的惊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5岁。几年前,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远走他乡打工,留了电话,却从未打通过。
自杀前,哥哥留了一份遗书:“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好,但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我甚至不敢揣测,他的内心到底经历了多深的痛苦和绝望,才萌生出“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这一可怕的念头,他们本应是无忧无虑、不识离愁的。
很多父母远远没有意识到,留守会对孩子会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
那些缺爱的过往,绝望的童年,就像烙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痊愈。
哪怕是微笑的脸上都隐藏着一种害怕遗弃的忧伤与恐惧。
心理学者郑立峰说:0—7岁期间,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亲)有一段显著的分离时间,那么孩子就有所谓的
“亲子中断”创伤。
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内心封闭、长大后难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哪怕是亲密的伴侣。
爱不在身边,就是孤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位年轻的爸爸,陪妻子一同送孩子上早教,被老师们夸成是模范父亲。妻子当即制止,这是爸爸的本分。老师表示,很少有爸爸来,哪怕是周末。
妻子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又不是寡妇,他为什么不来?”
整个早教中心的人脸都绿了。也难怪有人感叹:
国内丧偶式育儿简直令人发指,尤其是父亲角色的缺失。
成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有一次妻子有事,让他去学校里接房祖名,成龙来到学校,等了很久,都没看到孩子的身影,原来孩子已经上了中学,他却跑去小学,接得到才是怪事。听众一笑了之。
这已不算是粗心,而是赤裸裸的失职。等到房祖名因吸食大麻被抓,才后悔“我不是一个好爸爸”,这个时候也未免太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部《人民的名义》,让达康书记和他的GDP火了,很多姑娘说“嫁人就嫁李达康”,可达康书记的婚姻和育儿观却不免让人深思。
李达康初入仕途,曾在好几个县任职;他的妻子欧阳菁无怨无悔,独自带着女儿追随丈夫、任劳任怨,女儿的小学六年在三个学校完成。
除了上交工资卡外,达康书记罕有陪伴妻子和女儿,在家里,丈夫和爸爸的气息是稀薄的,女儿的大事小事全部由欧阳菁一人包揽。
图片来源:《人民的名义》
可撑久了,总会累,女人又不是圣母。最后的结果是婚姻破裂,女儿与他的关系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