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学人,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学人

高考扩招之父汤敏:大学扩招真的扩错了吗?

中国经济学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09 19: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当时,我们还在国外,把建议书通过特定的渠道送到相关的领导手里。至于怎么送上去谁批的,我们并不清楚。直到后来国内的朋友告诉我,你的建议被采纳了。我们是1998年10月提出的建议,1999年6月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国家宣布启动扩招。当年就扩招了47%。媒体上把我们说成是扩招之父,我们觉得不合适。扩招的功劳应该属于当时的决策者,他们当时的确面对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教育界的反对声音很大,但是他们从国家的大局考虑,当断就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扩招的功劳也应该属于各个大学的校长、老师,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很好地完成了扩招的任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中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趣的是,我在亚行的同事听说了这个故事,也向他的国家政府提出了扩招的建议,结果石沉大海,没有效果。


1990年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有规划,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 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就提出2010年高教发展目标:在校生增加到950万,毛入学率达到11%左右。随后的两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呼声逐步升高,当时的教育部相关部门也就扩招问题进行过不同形式的研讨,并开始加快招生计划增长节奏。对于扩招,在当时已经有一些共识,核心焦点是扩大多少与速度的问题。当时教育领域一个主流声音是希望多给一些时间,以做好准备,节奏上也更和缓一些。


现在很多反对扩招政策的人认为,扩招可能是必要的,但当时实施起来太仓促,应该准备好了以后再扩招。要知道,扩招并不是在歌舞升平的背景下没事找事的措施,而是国家在面临危难的情况,谁也不知道危机会如何发展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措施。


回过头来看,当时我们那个报告之所以引起注意, 最关键一点其实还不完全是刺激经济,而是当时我们提出扩招可以部分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压力。 1998年正是国企改革带来大规模工人下岗的时候,当时估计全国有1500万下岗工人。如果这些年轻人不进大学,他们就会直接跟下岗工人竞争,市场就业是有限的,在很多领域内下岗工人竞争不过年轻人。我们当时算了一笔账,如果三年扩招一倍,扩招的学生要在学校呆四年,等于是让三分之一的下岗工人有了工作或者至少没有被年轻人抢走工作机会。我们当时判断,国企改革是阶段性的,有了这几年的缓冲,下岗的压力会小一点。事实上,2001年后,下岗的高潮就过去了。


反对扩招的人特别反感用扩招来刺激经济。 很有趣的是他们举的一个理由就是,老百姓交了学费就会减少消费,就不买冰箱了,扩招根本刺激不了经济。记得当时我们还写了文章反驳。不能因为冰箱卖不出去就不让孩子上大学。老百姓愿意拿买冰箱的钱去交学费,恰好是他们认为上大学比买冰箱重要。就教育论教育,是对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危机时期的政府政策理解不够全面。社会稳定的问题,就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是政府政策优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可能都不是教育圈的人关心的,但政府必须要关注这些问题。


是否后悔当年的提议?


过去18年来,高考大扩招政策的直接结果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计划经济时代只有少数人能上大学的精英教育转向多数人能上大学的大众教育,未来十多年后还要进入普及教育(以大学入学率接近50%为指标)。回过头来看,对当时提出的扩招建议, 我没有后悔,反而骄傲。 我不是为我自己感到骄傲,而是为当年的决策者与高校扩招的执行者们感到骄傲。


首先,扩招为我们民族多储备了好几千万大学生。 如果没有扩招,可能至少三千万人(注:目前每年招收700万大学生,是大扩招前的近7倍)上不了大学。现在我们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过去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量达到世界第二,形成了我们今天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觉得我国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现在人类正进入一个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世界在未来二三十年里面要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哪个国家人才储备得好,哪个国家跟得上这种新的变化,哪个国家就会先上去,否则就会被淘汰。在关键时期扩招为我们储备了这么一大批人才,这是最重要的。当然,任何的改革都有利有弊,从教育微观角度来说,扩招产生了很多问题。但是从战略上看,扩招远远是利大于弊的。


第二,反对扩招的人往往会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来非难扩招。 扩招后,从1998年每年招生100万,增加到今天的700多万。任取一个大学生来看,今天的大学生就业会比扩招前难。但是,要知道,今天的大众教育下大学生跟精英教育下的大学生已经不是一个概念。比如说,今天仅985和211的优秀大学每年毕业就近100万。今天他们就业会比扩招前一个一般大学的大学生就业更难吗?扩招并没有扩出人来,如果不扩招,剩下的600万大学生中学毕业就得去打工,如不上大学,他们找工作不会更难吗,他们拿得工资不会更低吗? 根据大学生就业比较权威的麦可斯公司的调查数据,我们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概在92%左右。在剩下8%没有就业的人里面,其中一半还继续在找工作,还有三分之一是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考出国,真正没有出路的大概不到2%,成为“啃老族”。这已经是全世界大学生就业率最高的了。


第三,反对扩招的另一个理由是扩招大大地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对这一问题,我也有不同的看法。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不能拿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质量进行简单对比。首先,扩招后仅985和211大学就招一百万大学生。你认为现在的211和985大学的水平还不如扩招前包括大专在内的一般大学的平均水平吗? 再者,2000年中国有1041所院校,2016年大概有2561所高校数量增加1倍以上。这些新增的学校大多数是从过去比较好的中专升格上来的。除非你认为这些新增的高等院校现在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还不如当年中专的水平,否则你就不得不承认,扩招后我国总体的高等教育水平是提高了。换个角度看,如果你认为扩招后高校的水平下降了,按这个逻辑,如果我国高校缩招,比如说,全国就只准北大清华招生,其他的大学全部关门,我国的高教水平就会大大提高。这一逻辑不是很可笑吗?


关于扩招,有何遗憾之处?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扩招也存在很多问题,从总结经验的角度,也不应该忽略。


第一,当时还是对高学费对贫困家庭的冲击估计不足。 助学贷款当时拖了好几年。国家政策对银行业的利益诉求没有给予足够关注,造成银行对助学贷款不感兴趣,能拖就拖。助学贷款肯定会出新坏帐,全世界都是这样。但这些坏账国家要担一部分,不能让银行都背下来。国际上对大学贷款坏账的处理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果我们把助学贷款做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会减少扩招对贫困家庭的压力。


第二,关于如何来保证教育的质量。 当时我们提出来的建议中有一条是让好的大学扩招多一点,差的学校扩招少一点甚至不扩招。结果因为政策一刀切或是反向激励机制的关系,反而是好的学校觉得收那么点学费划不来,所以扩招比较慢,扩招的人数比较少。反而较差的学校扩招更快,特别是那些不需要太多资金和设备投入文科类的专业扩招的人数更多。


第三,当时如果高职高专扩招更快一些,大学本科扩招更少一点可能就业结构会更好。 当然,高职高专也在扩大,速度也不慢。可是人们的观念转变比较慢,现在高职高专招不着人,家长不愿送孩子上高职高专。国家政策对高职高专倾斜不够。高职高专需要专业设备的投入,比本科教育可能更花钱。地方政府还是更多支持本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