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胜少败多 无法封侯
因为按汉家制度,他一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无法封侯
。李广是一位“战将”,而非“大将”。他的敌手是匈奴人。他的本领,匈奴骑士也擅长,而且擅长骑射的“射雕手”比当时的汉军要多。一对一的比,李广个人可能操胜算,人数相当的部队对抗,可就难说啦。
李广统率部队的方式有问题。
经过选拔的战士,武艺精强,很讲义气,同生共死。然而,组织性差,纪律散漫。在大漠中宿营,人人逐水草自便,若是遇到敌人夜间劫营,势必各自为战,胜算不多。
再说,李广带兵全仗力战,有明确记录的一次是“以郎中令将四千骑”,遇见匈奴左贤王四万骑的大部队,李广派儿子李敢率精锐小分队冲击敌阵,自己以强弓“大黄”射杀匈奴几员裨将。可是,汉军“死者过半”,“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张骞的一万骑兵后期而至,解围,“汉军罢(疲)”,无力追击。“广军几没,罢归。”
“广军功自如,无赏。”这是很典型地表现出李广作战特点的一次战役。
意气用事 度量不够
李广在世时,就对自己未能封侯疑惑不懈,曾请教一位操望气之业(相面)的王朔。王朔针对李广自悔在任陇西太守时,曾杀过已降的800 名羌人之事说:“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
李广曾因兵败而丢了将军职,一天夜晚回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按规定不放行,李广手下的人说情道:“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酒醉的霸陵尉轻蔑地回敬道:“当今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过去当过将军的人!”
后来李广复职,公报私仇,借故杀了霸陵尉。
明人董份于是说:“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李广个人英雄主义的狂傲之气很重,往往一时冲动,不从长计议,不考虑后果。以他最后一次出兵而言,卫青有私心,偏向中将军公孙敖,想与其一起干掉单于。李广不能忍让,不与卫青进一步核对行军路线,负气出师,不找向导,失道误期,导致自杀。
生不逢时,封侯无望,命也!
汉文帝评论李广说:“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