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I科技评论
「AI科技评论」是国内顶尖人工智能媒体和产业服务平台,专注全球 AI 业界、学术和开发三大方向的深度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AI科技评论

一流学者不宜再以“顶会顶刊”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AI科技评论  · 公众号  · AI  · 2020-02-25 13: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科研存在轻工业模式吗?

简单说来,科研“轻工业模式”是指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科研“重工业模式”是指做出高水平原型系统。诚然,高水平原型系统由于难度高、工作量巨大,不可能有很多。高水平的论文难道有很多吗?这可能取决于对高水平论文的定义。如果高水平论文是指发表在顶级会议、顶级期刊上的文章,那么包云岗的意见也许是正确的。因为近年来,顶级期刊、顶级会议越来越多,论文的录用也越来越慷慨,甚至在同一个会议上,同时发表九、十篇文章惊人记录的高手也是大有人在。


如果学生时代甚至获得教授职称以前,认为高水平论文就是发表在顶会、顶刊的论文,而且这样的论文越多就代表学术水平越高,这也许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值得赞赏和倡导。毕竟学生要在三五年内毕业,教师要在三五年内晋升职称。但是,如果真的把顶会、顶刊论文就等同于高水平论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是极大的误导。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是非不分了。

举例来说,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Grigory Perelman)解决庞加莱猜想(Poincaré conjecture)的三篇文章都是在arXiv上发布的,甚至不能算是正式发表的论文,但是能说这不是高水平论文吗?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本庶祐曾经说过,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发表在顶刊上。对于顶会,大抵也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顶会、顶刊上就没有一流的工作。

严格意义上说,只有包含一流学术成果的论文才是高水平论文。这样的“高水平论文”与“高水平的原型系统”相比,对工作量和时间的要求一点也不低。这样的高水平论文,从孕育到完成,常常以八年、十年为时间单位,这还是鸿运当头的时候。当年的陈景润,今天的张益唐,为了解决一个数论问题,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显然不是一篇顶会、顶刊论文能比拟的,也绝不会比一些高水平原型系统少。这样的高水平论文,也不见得比高水平原型系统数量多。

非常遗憾的是,除了极少数一流学术成果能即时判定外,大多数一流成果的判定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时间跨度经常以十年,甚至百年为单位。人生有几个十年?即便是著名的爱因斯坦,也并不是因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相对论而获诺贝尔奖的。

顶会顶刊模式与评估体制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多领域的研究还达不到顶会、顶刊的水平,更不要说更高水准了。因此,以顶会、顶刊论文为评判批准,对于当时国内的研究水平,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人人努力,个个争先,顶会、顶刊文章必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包云岗定义下的科研“轻工业模式”必然流行。这种模式称为“顶会顶刊模式”,似乎更为准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