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描述了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35岁以下的高校青椒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文章涉及他们的收入、工作强度、生活状态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文章还讨论了高校科研人员的收入来源,包括基本工资、绩效、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个人生活选择,如购房、安家费、家庭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计划。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高校青椒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文章描述了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包括他们的收入、工作强度、生活状态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这些青椒们面临着科研压力、教学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但也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
关键观点2: 高校教师的收入来源
高校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基本工资、绩效、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等。文章讨论了这些收入来源的具体情况和占比。
关键观点3: 个人生活选择
文章还涉及个人生活选择,如购房、安家费、家庭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计划。这些选择反映了科研人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未来的规划。
正文
2020年 月工资
21年
工资待遇见下图,多了1000块的房补,以及前半年交税较少,估计全年平均下来
1万2多一点
。
2021年 月工资
1万多的工资在东北老家着实不少,但在北京微不足道。
高校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科研项目。19年刚入职,无课题项目。
20年写了很多本子,由于研究领域偏工程,国青、北青、航空等基金全军覆没。20年高校学生未返校,我成了为数不多的青壮劳动力之一,跟着领导、博士导师做了一些SM横向课题,可以给自己发绩效。
熬了许多通宵,隔三岔五睡办公室,洗面奶、洗发水、毛巾等宿舍办公室各一套。
年终体检查出了高血压、脂肪肝等一堆长期熬夜的毛病。这种强度下,2020年总收入约40万。
21年跟着领导写了一些本子(领导负责人),申请结果未知。横向课题领导带着自己学生做,暂无横向绩效。
20年评上的硕导
,但21年没招到学生,所有工作还得继续亲历亲为,好在博士导师比较照顾,可以帮他带带学生,继续做一些研究。核心课、必修课、专业课基本都被教授和副教授瓜分的差不多了,皮皮虾们只能在晚上上一些选修课、实验课和通识课。
至于生活,毕竟在北京,心态比较重要。17年找工作,一心想回东北研究所,从未有过什么“去大城市看看”,“趁年轻去大城市打拼”,“在北京读了这么多年,不留下就是失败”或者“在北京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并不觉着北京有多好。后来因为ex非要在北京,正好由于出国耽搁毕业一年,有了编制和指标,幸运留校。
19年刚入职的时候确实心态比较崩,首先是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其次收入很低,没有存款。同时,父母工薪阶层拿不出首付,ex立刻找理由分道扬镳,和富二代同事在一起了,确实感觉人生无望,但也一天一天挺过来了。
20年的疫情给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虽然玩命工作,但做的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以给领导们打杂为主,好在收入较为可观,心态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1年前五个月不断调整和平衡,看文献,写论文,锻炼身体,虽然偶尔有“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也算是国内top10博士毕业,
怎么月收入都不如一个二本三本的本科毕业生”的想法
,也会抱怨工作多,事情杂,还得熬夜睡办公室,但大体上还是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段时间认识了不少可爱的小伙伴,觉得生活色彩渐浓。国外认识的海归们以及同校的优秀博后们起点即是副教授,而我还是个中级讲师,未来四五年还要和一堆人竞争评副高,对于这种焦虑现在愈发平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