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诸多学者将哈耶克的货币理论理解为“中性货币”论呢?笔者以为,在哈耶克的经济思想中,研究的起点和叙述的起点是不同的,遗憾的是,这些学者在研究中忽略了这一点。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之间的一个重要分歧在于:研究的起点表现为一切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的症结或焦点之所在,而叙述的起点则是使读者易于理解有待叙述的全部内容。
一旦我们把这两种方法区分开来,就会发现,“中性货币”既不是哈耶克货币理论的研究起点,更不是其整体经济思想的研究起点,而只是他在《价格与生产》中的叙述起点;如果将这个叙述起点直接定义为其货币思想的核心,则会导致从根本上误读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那么,哈耶克的研究起点和总问题究竟是什么?其实,哈耶克在《价格与生产》中已经数次提及,那就是“生产的方法”,从这个起点开始,研究商业周期的规律、货币在生产结构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法则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哈耶克货币理论的辨明,必须置于这个研究起点和总问题之下。
为了厘清这条思路,揭开“谜团”般的哈耶克的货币理论,须把他主要的经济学论著作为一个逻辑整体来理解,这些著作是哈耶克“因困而学”的典型范例,具有阶梯式的理论逻辑结构。
哈耶克涉足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奥地利在战败后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而其最初对于货币理论的探讨缘起于1928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价格的跨时均衡体系与货币价值的变动》的论文,该文获得了罗宾斯与希克斯的正面评价,此时的哈耶克仍是金本位的拥护者。其第一部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则是《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这是他在纽约大学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他最初的研究课题是货币的运行与人为稳定其购买力之间能否相容,在这部著作中,他主要是从利率与储蓄的关系来论证商业周期,在哈耶克看来,利率在生产过程和资本配置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利率变化不仅影响总投资规模,而且影响投资的类型,因此,利率调整了消费和投资这两种经济活动间的跨时均衡。
他随后发现,用利率和价格理论来理解货币问题没有实质意义,重要的问题在于,从市场的引导功能出发重新解释货币的作用,这让他发现了货币需求与真实需求之间的差异,从而生产结构影响研究,尤其是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的商品分级思想和第二代学术领袖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给了他重要的灵感启发。因此,《价格与生产》的理论建构,实际是把米塞斯的货币理论和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相结合的结果,这部著作的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试图阐明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的生命周期不一致,二是在此基础上研究“经济体系中某一点的货币数量变化如何影响并最终打破整体均衡的价格水平。”可见,此时的哈耶克已经告别了魏克赛尔的均衡货币思想,从而转向更为深入的生产结构领域的研究。
从《价格与生产》全书结构分析,哈耶克虽然以货币开篇,但并非就货币本身的价值来考察货币的本体性质,而是围绕生产结构,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探索货币在生产结构中的作用,进而解答生产结构如何受到货币的影响。因此,《价格与生产》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方法来解决生产结构如何保持平稳的问题。
第一部分“阐明货币对物价影响的各种理论”主要批判以往主要货币理论的缺陷:“所有货币理论都试图阐明货币的“任何‘一般价值’”。
从第二部分“消费者货物的生产与生产者货物的生产之间的均衡条件”整体思路来看,哈耶克秉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把理论的支点放在消费者的主观需求之上,理论构建分为三个步骤:(1)把货币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研究生产结构,然而,这种研究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条件假设。(2)将货币引入迂回生产结构,“我们可以设想,货币移动的方向则与之相反,即货币的支付首先是为了购买消费者货物,然后货币自下而上地移动,经过数次不同的中间流转,被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作为他们的收入,而他们又转而用它来购买消费者货物”,这就是所谓的“倒哈耶克三角”。(3)哈耶克考察了由消费者偏好变化发生的货币数量对生产过程的影响,虽然会经历短暂的拨动,但最终达到自发平衡。
第三部分“物价机构在信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哈耶克分析了在生产端和消费端人为注入货币的恶果,因资本的异质性与生产结构的迂回性,注入的货币不但不能够精准地流向急需货币的领域,反而会导致生产结构的扭曲。由此,哈耶克强烈地批评了信贷机构在经济运行中的不良作用,并认为信用扩张是引发危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