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规划布局、平台建设、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与第一驱动力。在杨长利看来,当好国家科技创新“主力军”,要从规划布局、平台建设、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中广核为例,杨长利强调要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要在核能领域着力打造以“华龙一号”、小型压水堆、先进堆型为主体的型谱化产品体系,在新能源领域要持续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技术发展,依托德令哈光热项目建设国家级光热研发中心,加快光热产业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产业各要素协同发展,积极组建覆盖重点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盟,通过标准衔接、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产业控制力。
杨长利还表示,要聚焦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布局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聚焦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优化研发投入机制;要聚焦人才强企工程,构建由中青年专家、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和战略总指挥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着力打造清洁能源科技研发人才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
聚焦科技创新,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仍需打通。辛锋以核领域为例指出,当前我国在基础研究投入、原创性技术突破等方面与美俄仍有差距,尤其是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亟待优化。
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核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辛锋介绍,中核集团一直高度重视科研院所改革,将其视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中核集团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动科研院所去行政化,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在科研资源整合上,中核集团通过优化内部科研布局,加强各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合作,避免了科研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建设。
“科技成果必须具有经济属性,才能形成自我造血能力。”辛锋呼吁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技术使用费列支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从依赖财政拨款转向市场化运营。他建议,通过政策松绑激发科研院所活力,同时加大核能领域基础研究投入,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长效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
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贾少谦认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他建议,针对企业实验室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通过制度创新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更要重视‘从1到100’的产业化落地,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最后一公里’是关键。”贾少谦指出,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需求,企业实验室是优质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是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抓手。
“我国企业实验室建设仍存在缺少适配的评价机制等问题,建议构建差异化企业实验室评价体系,以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实验室的创新活力。”贾少谦建议,针对企业实验室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加大对企业实验室“技术产业化率”“成果转化收益”等考核指标权重,引导企业实验室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向技术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培育方面发展。
“科技创新既要‘顶天’攀登世界前沿,又要‘立地’服务产业需求。”贾少谦表示,海信将以大企业担当发挥表率带头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跑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刘晓华:
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率先产业化企业给予政策保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