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杀意味着人类开始主动设计自己的死亡。
有少数研究者相信,在适当的条件下我们人类可能已经进化到会刻意杀死自己。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爱德华·哈根(Edward Hagen)就是这一想法的忠实拥趸,他于2016年5月发表在《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上的论文提出了新的证据③。他跟两位同校的合作者克里斯汀·赛姆(Kristen Syme)和扎卡里·加菲尔德(Zachary Garfield)一起为自杀行为的两个模式寻找证据,这两个模式都将自杀视为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为。
第一种模式叫
整体适存度
(inclusive fitness),这仰赖于“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理论:即自然选择的最基本繁殖单位并非单个有机体而是基因。
你的基因一直以来只关心它们能否扩展到更多的人身上,并不在意你本人是否能够繁衍。
所以,一旦它们认为你的家族成员能够更大范围内散布基因,那么它们有可能诱导你自我牺牲,即便你才是它们的宿主。因此人类不仅寻求自身的适存度最大化,也包括自己的亲属,就像大多数父母都可能会马上冲至公交车身前以挽救自己孩子的性命一样。而研究自杀想法时,人们也经常谈及不想成为他人的负担。
昂贵的信号:
根据自杀的议价模式(the bargaining model of suicidality),对于个人的社交网络来说,自杀行为是一种代价高昂因而也是显示真诚的信号——这和孔雀开屏是一个性质。
第二种战略模式也就是
议价模式
(bargaining model),仰赖于“昂贵的信号(costly signaling)”概念④,最好的例子就是上图中的孔雀。孔雀开屏代价高昂,不仅耗费精力更会招来捕食者。但适存度越高的孔雀,开屏的代价实际上就越低,它的大尾巴已经进化成为向雌孔雀发送基因适存度讯号的工具,相比代价高昂,这才是其魅力所在。除了传达自身基因适应生存的能力强之外,这种昂贵的信号还能传达需求。想想孔雀宝宝,如果妈妈正好在旁边,那么它们就不需要为了食物而哀叫,因为叫声也会招来捕食者从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但小鸟越饿或者越虚弱,被吃掉时的代价就越低,而喂养它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
所以,如果小鸟冒着被吃掉的危险叫声特别大,就成为一种渴求食物的真诚信号,母亲就会回应它
(人类学家和精神科专家长期以来将视图自杀的行为当作在呼救,但与其把这当成求救的病理形式,不如将其看作是对周遭太过敏感的结果,由此发展出成本收益分析)。
整体适存模式中自杀的目的是死亡,议价模式的目的则是求助。
关键的是绝大多数的自杀企图都不是致命的。
有少数研究者相信,在适当的条件下我们人类可能已经进化到会刻意杀死自己。
依据上述模型,哈根和同事们分析了全世界53种不同文化中谈到自杀行为的474例民族志记录,从中寻找和每个模型一致(或不一致)的线索。三分之一的文化中有记录称,自杀者是他人的负担,符合整体适存模式。有些记录中写道,自杀者是因为生育潜力低(由于年事已高或者健康状况差),而其中有些在自杀未遂后居然变好了。
但与这个模式相悖的是,更多的记录显示出有的是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恶化,而自杀者本身是健康的。
符合议价模式的记录提到,试图自杀的人往往是健康的,他们的自杀行为常常是公开的、没有成功的,他们也往往都是受益者。有三个资料很能说明问题:
第一,自杀者通常都是遭受重大变故,其后果常常取决于他人如何回应他,例如失去伴侣或者生活来源;其次,自杀者个人通常都是无能为力的;再者,他们一般跟身边的人都有些冲突,正在伺机讨价还价。
总的来说,自杀者一般都是需要有人帮忙解决棘手问题然而求告无门的。作者还提供一个议价模式的范例,在1958年对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的一项研究中有这样的描述:
试图自杀的女人是会被责打的。事情是这样的:女孩被迫嫁给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她数次自杀想逃避婚姻然而未能成功。她总是从河里被救起或者直接在岸上就被抓了回去。结果变成,每次她视图自杀之后就会被毒打一顿。但她始终坚持着,最后她的哥哥和父亲同意她嫁给了自己的所爱Jok。
哈根和同事们最后认为,这两种模式都是切实存在且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下。“哈根提出了相当有趣并由有效数据支持的理论模型,能够帮助我们以进化的视角理解自杀行为,这可是该领域中存在已久的难题,”哈佛大学自杀及自伤方面的专家马修·K·诺克(Matthew K. Nock)如是说。进化理论固然很强大,却也不太可靠,这篇论文中的证据也并非都能跟这两种模式相对应,但是也有其他一些研究为议价模式提供了更多实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