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过程中,高校也会部分自主采集数据,寻道科技的创始人聂敏告诉36氪,其中的问题在于高校的各个系统是离散的,比如图书馆的数据只存在图书馆,学生的成绩只在教务处,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并没有从逻辑上打通,而且不同系统在技术、存储介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化,所以建立一个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就很有必要。寻道科技从电子科技大学孵而来,希望通过数据收集完成对学生的学业、就业引导。
寻道科技主要有三条产品线:高校画像、网络文化和K12大数据,目前高校的画像系列是主营产品。那么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呢?聂敏介绍,在研发产品之初,公司曾经和150多所高校一起研讨过需求,在做了拆解和组合之后,现在产品功能已经基本全覆盖。
高校画像产品已经和华东师范、哈工大、电子科大等学校达成合作,通过从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家庭背景)、平时成绩,甚至图书馆借阅次数、就餐时间、进出宿舍的规律性等维度判断他们的行为,做最终成绩预警,准确率能达到98%。如此精准的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呢?聂敏表示,这个模型已经在试点学生身上得到验证,数据+算法得到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而且他们发现按时吃早饭和成绩提高有必然联系。
学生数据页面
我的问题是,不论对学生个人还是老师,大部分学生的最终成绩已经能从个人能力、平时表现等维度大致估计出来,为什么还要建立大数据模型呢?而且进出宿舍的时间、就餐时间等细节的不确定性太多,如何保证数据的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