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
人到中年时,常常觉得我们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人生阶段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真的是中间点。我们40岁了,发现自己的人生大概过了一半(或是三分之一,这是我在40岁生日时过度乐观的声明)。
不论我对中年的态度多么正向,我都不能忽略,40岁以上的人终究比他们出生时更接近死亡。难道因为这样突然意识到“剩下的时间”,时间就显得更宝贵了吗?我们明白这件事之后惊慌的反应,是更关注、更恐惧地看着宝贵的时间一年年过去,所以才产生主观速度吗?
我们都知道记忆会骗人;如果记忆是我们感应时间的重要依据,那么这是否能解释为什么时间也会骗人呢?据说时间感知缺失的情形会造成一种错觉,让人觉得时间流逝的速度变快了。
如果要中年人快速估计一个事件发生在多久以前,那么他们会一贯地低估流逝的时间。以我自己为例,我常常很惊讶自己听的音乐是20多年前录音的。我总觉得那些音乐听起来很耳熟,都是当代的音乐。相较之下,老年人恰恰相反,他们把外在事件放置到久远的过去,仿佛想把它们置于某段早已遗忘的青春牧歌中。或许中年人没那么热衷于和青春牧歌保持距离。
我们进入中年时,对时间的注意力或许也会有本质上的改变。中年人的孩子长大,事业安定下来之后,他们就有比较多的精力思考时间在宏观尺度上的流逝——他们可以坐下来,看着时间嘀嗒走过。不过,中年人的人生和年轻时比起来,比较受制于例行公事和必要的琐事,所以中年人或许很少有机会积极思考他们在微观尺度上的时间利用。因此才有中年的诅咒——蓦然回首,发现时间在我们不经意时流逝了!
不过,人类进入中年时,时间相对之下突然属于自己了,可以有深思熟虑的新选择,改善自己、亲人和家族的状况。驱使做出选择的是一种新的感觉——人生有限,未来自己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可能有限。
我认为,时间加速是为了让这些选择有种急迫的感觉,让我们自觉地退后一步,思考未来的生命。不过,当然了,别退后太久,因为我们还要活过许多有创造性的日子。
中年心智活跃的秘诀是什么?
纵观人类历史,年轻人一直擅长求新、创新和文化变革,中年人则擅长分析、计划、组织和文化延续。这种思考方式的专门化,并不是社会强加的结果。我们的大脑在不同生命阶段会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思考方式的专门化是脑部变化不可避免的结果。
年轻时,你不得不有颗年轻的大脑,就像你同样无法阻止你的大脑进入中年。在整个成年生活中,人类大脑的持续发育是无法选择的——它是不可磨灭地印到你的基因里的概念。正因为如此,直到今天,在人类的两大年龄群体之间,仍然存在一种不安、永无止境的权威之争——年轻人试图改变现状,而中年人则努力延续过去最有效的做法。
中年人要参与这种争夺,就得跟上更年轻、更聪明、反应更快的人,时常还得领先他们。但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中年人不是靠“经验”胜过年轻人,而是靠我们可以称为“洞察力”的特质。
研究证实,中年人特别擅长“见树也见林”。实验显示,他们可以在脑子里储存大批量的信息,也可以“退后一步”,从全局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被细节迷惑。例如,从中年打字员处得到的证据显示,虽然他们打字的速度不像以前那么快,但大脑中可以记住的字符串更长了。针对中年工程师的研究表明,他们更能筛选新信息,简化问题,避免混淆。中年推销员被证明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展出量身定做的全新的推销方式,使他们自身更成功。
所有这些适应行为都能减少脑力工作需要的能量,中年人的能量效率非常高。中年人也更擅长委派工作和职责,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全面的洞察力,使他们更容易引导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发现不仅解释需要做什么很容易,而且也知道为什么特定的任务对于共同努力的成功是重要的。新发现的中年视角还有另一个好处:让中年人很容易确定优先级和目标,这项能力我们从前称之为“智慧”。
或许有人担心,中年的这种认知改变和代际冲突会阻碍人类的进步,尤其在现代世界,文化变革的速度太快,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的分歧被剧烈地放大了。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这种代际冲突是有益的——它产生了人类生活中持续不断的富有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张力。没有年轻人,很少有人会改变。但是,没有中年人,就没有了文化记忆,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混乱。有益的人生必须是变化与延续之间的平衡。毕竟,如果年轻人不反叛老一代,那么他们的时间该用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