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
广东青年运动先驱阮啸仙
与彭湃一起举办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担任主任;追随毛泽东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
周其鉴
,是广东农民武装运动第一人;还有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男主人公原型,
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周文雍
,他与陈铁军英勇就义前的结婚誓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今天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由董必武先生题词的血祭轩辕亭,正是为纪念周文雍、陈铁军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而修建的……
1921年,中共广东党支部创建,16名成员中有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等5名甲工师生。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举行,4名广东代表中便有阮啸仙和刘尔崧两名甲工毕业生。他们用青春热血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英勇就义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9.6岁。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甲工师生心怀天下、舍身报国,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与担当,让广东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铸就了“红色甲工”的鲜亮底色。甲工后迭经易名、调整,于1938年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后与1944年复办的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一并调整至
华南工学院
。
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
是华南理工大学又一重要办学源头。1924年,在国立广东大学
(后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创办之际,孙中山“以原有校舍散处市区,不适藏修,尤难发展”,命邹鲁另觅新校址。
经多次查勘后,邹鲁选定了广州东郊外的石牌,也就是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所在。岭南建筑大家杨锡宗负责设计校园,规划三期,因日寇侵华,第三期被迫中止。整座校园建筑及道路布局呈钟型,寓意国难当头、警钟长鸣,“使入本校者,悠然生爱国之心,即毅然负兴国之责”。
红楼耸立、碑铭铿锵,五山校区至今依然保留着40多处历史文化建筑和人文史迹。民主广场、泳池铭、5号楼等红色史迹和重要纪念地传之久远,
彰显着革命运动和抗战烽火留下的精神力量
。这些风雨镌刻的沧桑印迹,是信念的召唤,更是无言的教诲,身处其中时,便可感受到历史积淀下来的深沉与厚重……
应民族图强而生,因国家发展而聚。1951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13次政务会议批准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将
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及广东工业专科学校
合并成为独立的工学院。这四所院校正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基本办学源头院校,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振兴国家工业而走到了一起,
组建为华南工学院
,成为当时的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彼时中南地区最为优秀的工科院系汇集于此,奠定了华南工学院深厚的工学基础。
1952年11月17日,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明燏宣布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并开学。
“办大学,就要创一流!”
华南工学院组建伊始,就确立了高远的办学追求并代代传承。首任院长罗明燏认为首要任务是
广揽各方人才,重用贤能
。开明远见之下,华南工学院呈现出
群贤毕至、风云际会
的盛景,成为了新中国济济英才挥洒心血和汗水的一方沃土。
强强联合,再续凯歌。筹建伊始,毕业于世界各地名校的40多名学界翘楚,冲破重重阻碍前来支援祖国建设,其中有电子专家冯秉铨、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力学专家李文尧、硫酸工业专家李敦化、造纸专家王宗和……共计300余名工科专家和高级知识分子汇聚于华园,他们的学术造诣高超深厚、知识涵养宽广渊博、治学治教严谨求实,使得学校在初创时就气象万千、兼容并蓄、底蕴深厚。
在磨难中笃定、在奋斗中壮大。在这样一群学养丰厚、决策有方的师者的带动下,不同教育流派在华南工学院互学互鉴,形塑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学校在探索中自强,在坚守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78年有15项科研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充分彰显了学校对“
办大学,就要创一流
”这一目标的执着追求。冯秉铨、杨家智获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电讯工程系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与会代表中还有30多名华工毕业生,其中不少人也在大会受奖。如此重要的场合,如此重要的奖项,师生同时登台领取,一时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