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尔滨发布
传播资政信息、公益服务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哈尔滨发布

【冰城新闻】龙江唢呐传奇:跨越三个世纪传承六代,吹奏一百多年,把“小宅门”做成东北“大作坊”

哈尔滨发布  · 公众号  · 黑龙江  · 2019-12-22 13: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丛文新在制作唢呐


爷爷“不务正业”   成立红白喜事“演出队”


1896年,丛文新的爷爷丛玉良出生了,成为丛氏唢呐第二代传人。“虽然那时家家户户都种地,但我爷爷却把吹唢呐当成主业。从那时起,村里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他就去吹一段。爷爷这一生,基本没下地干过活。在村里,这叫‘不务正业’。”丛文新说,后来河北闹饥荒,爷爷带着5岁的父亲和7岁的姑姑投奔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好友,用一根扁担挑着俩孩子走了整整两个多月。
在泰来县落脚后,丛玉良用家里留下来的那支唢呐继续吹奏。他还和当地一个吹唢呐的组织了一个“演出队”。队里有两人吹唢呐,一人打镲,一人打鼓,再加上一对儿唱二人转的。县里谁家有事儿了喊一声,“演出队”就去帮忙。碰到心情好的,能赏几个钱,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钱,顶多给他们留一桌酒席,也就五六个菜,剩下的菜打包回家给老婆孩儿。“县里也不是天天有婚丧嫁娶的事儿,单靠吹唢呐来养家糊口实在太难了,爷爷也没啥手艺,只能靠给县里有钱人家劈柴、挑水挣钱,那时挑一桶水才五厘钱,日子过得苦啊。”丛文新说。


父亲“改造升级”   擀面杖椅子腿都能“成材”


作为丛氏唢呐的第三代传承人,丛文新的父亲丛佰青从十三四岁就跟着“演出队”当学徒。丛佰青一边打镲一边学习吹唢呐,还跟“演出队”里唱二人转的学会了拉板胡。虽然在当时,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要找“演出队”来演奏,但“演出队”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还被很多人瞧不起。直到解放后,人们才慢慢认可“演出队”,丛玉良和丛佰青爷俩也开始通过演奏唢呐赚钱贴补家用。
丛文新说,父亲为了赚钱,曾到泰来县的星光大队种菜,每天能赚3毛6分钱。“那时爷爷和父亲每次出去演出,每个人能赚两三毛钱,吹一天下来,俩人最多能赚6毛钱,这在当时能买挺多东西呢,一般都会置办衣服、袜子之类的生活用品。”而家里留下的那支老唢呐因为音不准,已经不能满足演出需要,于是在爷爷帮助下,父亲开始制作新唢呐。“在那个年代,哪有什么好木材呀,能找到一个秤杆子算不错了,父亲还曾用擀面杖、椅子腿啥的做过唢呐呢。”丛文新说。虽然这些老唢呐现在已经不能演奏了,有的甚至已经开裂坏掉,但丛文新还是小心地用布把它们包起来,这一支支唢呐不仅凝聚着丛氏唢呐的制作手艺,也是老丛家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缩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