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殷无为:打破传统认知,看中法共创《海底两万里》如何玩转黑光剧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5-05-24 10:00

主要观点总结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中法共创的奇幻剧,改编自儒勒·凡尔纳的同名小说。此剧通过六位演员的精湛演技展现了海底世界的点滴,并融合了中式与法式的艺术哲学。剧情以喜剧基调展现,通过角色间的互动和情节转折展现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戏剧性。同时,该剧巧妙地运用黑光剧技术,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丰富喜剧氛围。不过,对于原著文学价值的保留与关键情节的筛选问题,以及角色塑造的立体化空间,仍有待深入探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改编与原著

《海底两万里》是中法艺术家的合作成果,改编自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此剧展现了原著的文学价值,同时融入了法式艺哲与中式美思。

关键观点2: 角色与剧情

剧中的角色关系设计独特,教授三人组与尼摩船长三人组之间流淌着中式幽默与法式滑稽。剧情通过角色间的互动和情节转折展现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戏剧性。

关键观点3: 技术与呈现

该剧运用黑光剧技术,通过灯光与演员的配合,营造出神秘而梦幻的海底世界,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关键观点4: 喜剧元素与情感冲突

剧中的喜剧元素丰富,现代平等的角色人物关系与古典尊卑的角色人物关系形成对照,创造出全新的幽默体验。同时,尼摩船长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冲突,体现创作者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关键观点5: 存在问题与探讨空间

对于原著文学价值的保留与关键情节的筛选问题,以及角色塑造的立体化空间,仍有待深入探讨。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然而,在这部剧中,除了开场的旁白叙事以及教授科普关于发电和电灯泡的情节用以展示潜水艇的先进科技之外,实际上,在现代观众看来,与一百五十年前的原著相比,这些情节显得有些过时。

现代观众反而会觉得,教授等一行更像是现代文明人误入到156年前就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尼摩船长精心维护的与世隔绝的宁静,将外界的纷扰与喧嚣带入了这个原本纯净无瑕的海底世界。

无论是尊卑的主仆关系、繁复的用餐礼仪、野蛮的海底野人、荒诞的治疗手段等种种细节,看似是创作者们采用的喜剧化的处理方式,但无一不表现出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已经成为了那个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的人,他看似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科技,在海底建立起一个与世隔绝的王国,试图摆脱社会的束缚和限制。

然而,这种抗争背后所隐藏的,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哀,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对社会孤独而高傲的抗争,而最终,尼摩船长也不得不独自面对自己的失败……这种复杂的情感冲突,使得尼摩船长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天才的悲哀和抗争,也看到了一个孤独而高傲的灵魂在海底世界中的自由与束缚。

这种从辉煌到边缘的转变,正是此次改编版作品中喜中生悲的深刻之处,是与原著不同的反转之处,也是跨越了百年的创作者们的对文本思考的独特之处。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本剧在展示海洋生物的舞台呈现上运用了来自捷克的黑光剧技术。

1958年,黑光剧的诞生曾在世界各地引起轰动,风靡全球。即使放在近70年的今天看来,也依然显得非常特别。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上海木偶剧团创作的《春的畅想》便采用了该种技术,此后创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木偶剧,均获得了极高的艺术评价。从技术手段上来看,黑光剧所采用的方法不难破译,其难度在于一方面来自于演员的表演与配合,一方面来自于灯光的铺设和与演员的精准配合,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奇妙的消失术、飞翔术和精彩绝伦的视觉画面。

本剧的黑光偶戏在灯光处理上堪称绝秒,在反射出演员影子的玻璃外,那黑暗中若隐若现的海洋生物的身影,瞬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又梦幻的海底世界。

这种独特的光影效果,不仅增强了本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光与影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超现实的氛围。当灯光聚焦于演员身上时,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生动,而当灯光暗淡下来,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海洋生物仿佛在观众眼前缓缓游动,让人不禁对这个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在本剧中,偶的运用并不算多,场面上的处理与常见的黑光剧相比而言,可以看出并未投入更大更多的制作力量。比如在阿龙纳斯教授陷入幻觉以及潜水艇陷入冰川等剧情中,并未呈现更精彩的黑光剧以及偶剧所能营造幻象场景。

但偶的运用之所以获得好评,就在于其与剧情相得映彰,恰到好处,尤其是在玻璃窗户外与室内演员的配合,堪称神来之笔,这也恰恰体现了导演的匠心独运和对细节的精妙把握。

图片

通过这种巧妙的偶戏运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感,而且在戏剧表达上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个剧的喜剧氛围和戏剧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可以说,偶戏与表演的完美融合,无疑为本剧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

演出的最后,随着预先设定好的灯光提前亮起,原本隐藏在黑暗中的秘密一览无余:一个黑衣演员吃力地托举着另一个黑衣演员,后者则卖力地手举着海鸥木偶在舞台上飞翔。霎那间,喜剧效果与黑光偶剧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顶峰,完成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交锋。这一幕戏剧性的转折,也使观众收获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体验。

当然,在本剧中仍存在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例如原著文学价值的保留与 关键情节的筛选问题,以及角色塑造的立体化空间。

然而无论如何,《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让我们见证了1869年文学作品与1958年黑光偶剧形式的融合,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法式、戏剧与偶剧艺术形式交汇所迸发的精彩火花。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