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独居的浪潮非但没有令我们疏离,反而正在创造、维持,或许甚至正在加强联系人们之间的纽带。
研究显示,单身人士参与社区和公益活动的时间都多于已婚者。图片来源:Gift Culture Media / Getty Image
很久以来,核心家庭对社会运行至关重要的信念就是我们集体观念的一部分。在19世纪晚期,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宣称婚姻让人们融入社会,而单身生活使人疏离社会。涂尔干提出,由于单身人士缺少社会支持和归属感,他们更容易自杀。
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统计审视告诉我们,单身和反社会行为(包括自杀)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夸张了——如果这联系真的存在的话。然而,这种刻板印象依然挥之不去。在我们开展的人们对单身人士看法的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向被试者展示了几乎完全相同、只在婚姻状态方面有差别的生平介绍。被试者们普遍认为已婚人士更和善、更忠诚、更有爱心,而视单身者为更害羞、孤独、自私的群体。
图片来源:soogif.com
这些偏见不仅仅是错的——可能还说反了。在许多次有数千人参与、样本有代表性的全国调查中,参与者们回答了有关其社会生活的问题。他们每隔多久与朋友、邻居或同事来往?他们让人搭车、帮人办事、参与家务或修理活儿的频率如何?他们会向他人提供建议、鼓励或情感支持吗?他们也会收到类似的帮助吗?
在每一方面,单身者整体而言联系和帮助他人的时间都比已婚人士更多。
单身人士更有可能为父母和兄弟姐妹提供帮助和支持。他们还在照顾年老、残疾或生病的亲戚朋友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无论有没有年幼子女,这些区别都成立。对男性或女性,白人或非白人,富人或穷人,有职人和失业者,区别也通通存在。
在城市或小镇,单身人士是都市文化的缔造者。与已婚人士相比,他们对公民组织和公共事务的参与更多。单身人士更常外出就餐,修读音乐和艺术课程。在一些只调查了男性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比起已婚男士,单身汉们更有可能参与行业协会、工会和农场组织。单身汉花起钱来还往往比已婚人士更大方。
然而,你伤害不了我。图片来源:soogif.com
追踪研究——也就是多年持续研究同一组被试对象——结果显示,这样的效应是随时间推移而显现的。其中一项这样的研究2012年发表于《婚姻与家庭》(Marriage and Family)期刊,招募了超过2700名50岁以下、有代表性、未婚且不在与他人同居的美国人,在六年中追踪调查他们。其中,一直单身的人们与亲戚朋友保持了联系,与此同时,结婚或进入同居关系的人们变得更加与世隔绝。他们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联系减少,比起单身时,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也更少了。
有伴侣人群社交网络的缩水并不只是蜜月效应。在结婚或同居超过三年后,无论有没有孩子,已婚或同居人士都更少与他人联系。另一项研究表明,已婚夫妇离婚后,他们的社交网络又会重新扩大。
我一狗吃一盆,你们却还要分!图片来源:soogif.com
有证据表明,爱情性质的伴侣关系还会损害人们的其他核心关系。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译者注:即邓巴数——人们与他人保持有意义的关系的最大数量是150左右——的提出者)调查了540位18到69岁的个人。他让他们写下所有可以在“严重的情感或经济经济危机”时向其求助的人名。算上伴侣,有伴侣的被试者平均比单身人士少列一人。这项结果虽然远远称不上有决定性,但也显示,
当一位单身人士脱单之时,他或她的爱人便会取代两位旧日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