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PPSO
让智能手机更好用的秘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APPSO

内幕曝光!iPhone AI 最大的绊脚石,是苹果

APPSO  · 公众号  · app  · 2025-05-19 16: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对苹果来说,晚一步押注新技术,从不是问题。
MP3 播放器不是苹果发明的,但 iPod 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手机早就有了,但 iPhone 重新定义了它是什么。苹果的一贯战略是:等竞争对手先试错,再用更好的设计和易用性俘获十亿用户。
但 AI 可能是个例外。
在今年 5 月的财报电话会上,有人质疑苹果 AI 功能的不断跳票,Cook 提到了目前已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及其对多语言的支持。他说,Siri 的升级「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达到我们的质量标准」,没有其他原因。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苹果这次押上了巨大投入,换来的却是极其有限的回报。员工人数远不及同行,GPU 采购不足,导致 LLM 训练进展缓慢。
2024 年初,Siri 和 AI 相关团队被剥离出 Giannandrea 的管辖范围——这位前 Google AI 老将,已经在苹果坐了七年。
然而,一些员工认为问题不只是高管决策失误,而是存在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年一更的系统升级、严格控制的硬件节奏、从芯片到接口的自研闭环。这种节奏让苹果得以保持产品的「完成度」。
但 AI 则不一样,它的发展节奏更快、更混乱、侵入性更强。数据、算力、模型,三者交织,哪怕一天落后,半年之后就是另一座山头。
并且,苹果成功产品的基础,通常是内部开发的核心技术,如 iPhone 的多点触控、iPad 和 Mac 上的高性能芯片。但在 AI 上,这套模式也未能适用。
更具象的例子,也体现在自动驾驶。
烧掉数十亿美元、持续十年的造车项目,最终以取消告终。部分原因在于,AI 在复杂环境中的判断能力远未达到自动驾驶的门槛。而这项失败也连带拖慢了苹果在视觉模型、边缘推理等方面的整体布局。
换句话说,如果 AI 无法成为苹果设备的核心,那它也就无法承载苹果对未来的想象。Tim Cook 曾说,AR 是苹果的下一代计算平台。但无论是 AR 眼镜、环境感知手表,还是能读懂语境的耳机,这些都离不开 AI。
在苹果内部,有人早就发出了警告。
Eddy Cue,Tim Cook 最信任的服务业务负责人,曾在内部明确表达过担忧:苹果的科技护城河正在变窄。
他指出,苹果不是卖石油的,无法像埃克森美孚那样凭借「不可替代的商品」持续获利。科技行业的产品从不稳定,iPhone 曾颠覆诺基亚,而现在,AI 也可能颠覆 iPhone。
Eddy Cue on Apple's service innovations and teamwork
在一次反垄断听证会上,Cue 甚至当庭表示, iPhone 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变得无关紧要。「这听起来疯狂,但并非不可能。」
某种程度上,这些担忧在乔布斯时代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比如乔布斯从来不喜欢搜索。他不信用户想要「找」,他更相信用户希望被「呈现」。在一位与他共事过的老员工回忆中,乔布斯的理念是:「用户不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苹果负责帮他们把这些整理好。」
所以他不想做搜索引擎,甚至也不急于做语音助手。
2010 年代中期,苹果曾考虑把搜索栏放在 iPhone 主屏幕顶部,方便用户随时输入内容。但最终,这个提议被设计团队否决了。他们坚持,那不是苹果风格。
可就在乔布斯初次接触 Siri 这款 App Store 里的第三方应用时,他被打动了。
Dag Kittlaus sits with his laptop on his lap, feet up on a table, and headphones on
Siri 的联合创始人 Dag Kittlaus 说,Siri 最初的构想是一个「行动引擎(do engine)」。「最终的愿景是,你可以直接跟互联网对话,助手会帮你完成所有事,」他回忆道,「你甚至无需知道信息来自哪里,根本不必去寻找网站或应用。」
那时的 Siri,已经可以预订餐厅、查电影、叫出租车。
乔布斯意识到这不止是个普通 App,而是可以成为苹果设备的主要交互界面。不久后,他给 Siri 联合创始人 Dag Kittlaus 打了电话,邀请他来家里谈谈。
在三小时的谈话中,乔布斯提出收购他们的公司。Kittlaus 起初犹豫,结果乔布斯连续 24 天每天打电话给他。
最终 Kittlaus 答应了,乔布斯随即将 Siri 提升为苹果的核心开发项目。「他把这件事当作了个人工程,」Kittlaus 回忆道,「直到健康状况不允许,我们每周都会见面。」
Siri 在乔布斯去世后不久正式推出。其早期发展主要集中在基础任务上,比如提供天气信息、设定闹钟、播放音乐、发送短信等。
而苹果当时刚起步的机器学习研究,更多地用于人脸和指纹识别、智能提醒(如根据交通情况提醒你出发时间)、改进地图以及当时的「赌注项目」:头显和汽车。
一些负责软件工程的高层高管认为,苹果应该更突出地将 AI 集成进 iPhone 操作系统。
大约在 2014 年,一位高管说:「我们很快意识到这项技术具有颠覆性,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还要强大。」 但他表示,始终无法说服自己的上司 Federighi 重视 AI:「他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后续,苹果确实收购了不少 AI 初创公司,像 Laserlike、Tuplejump、Turi——有的是人才收购,有的是技术补强。但这些拼图没能凑成整体战略。
他们一度计划收购 Mobileye——一家领先的自动驾驶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公司,报价超过 40 亿美元,本可能成为苹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案。结果,交易告吹,Intel 后来在 2017 年以 150 亿美元拿下了它。
在那场失败的交易中,苹果错过了两个东西:自动驾驶的核心算法,和一批顶尖的 AI 人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