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年5月莫迪上台后,部分是为了响应美国的召唤(毕竟“东进”政策的首倡者是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要将印度与这一地区的关系提升到更高高度。2014年11月13日总理莫迪参加第9次东亚峰会致辞时,正式提出要将印度的“东看”政策转变为“东进”政策。
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印度“东进”政策,仍旧众说纷纭。不过,
确定的是东盟10国是“东进”政策的核心
,而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要服务于印度的国内议程,特别着重于印度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制造业、贸易、就业技能、城市改造、智慧城市、印度制造及其他倡议上的合作。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在印度-东盟的第九次德里对话(Delhi Dialogue)中称,未来的合作可归结为三个C,即商业(Commerce)、联通(Connectivity)与文化(Culture)。
文化上,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印度同样明白文化联系的现代价值,为此莫迪政府提出了“季风计划(Project Mausam)”,主要是基于环印度洋区域深远的印度文化影响力以及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间悠久的贸易往来史为依托,以印度为主导,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促进经贸往来等。与此同时,印度还提出“香料之路(Spice Route)”。
近代以来,“香料之路”是沟通亚、非、欧三洲之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海上通道。特别是十五世纪欧洲人发现海上新航路后,葡萄牙人、荷兰人将大批香料运入欧洲市场,而这条将香料从东南亚诸岛运往欧洲市场的海上航路就被称为“香料之路”。印度作为世界上公认的香料王国,也想利用这一名头来拓展印度与东南亚国家、欧洲国家的经贸文化往来。
虽然在推进“季风计划”、“香料之路”中并没有看到太多的行动,但是却为印度扩大在印度洋和东南亚更大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合理性辩护。
互联互通是“东进”政策的重要部分。印度早就表达了对《东盟2025互联互通总体规划》(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 2025)的支持。
在“东进”政策下,印度更是努力推动同东盟早日签署《印度-东盟海上运输协议》,《印度-东盟航空服务协议》。更显著的努力则体现在印-缅-泰三方公路的强力推进。
1400公里的印度-缅甸-泰国三方高速公路,连接了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的莫雷(Moreh)与泰国的美索(Mae Sot),中间是缅甸。这是印度与东南亚第一条陆上的连接线路。这一互联互通对印度东北部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印度东北部可以借此使用缅甸的港口,而无需经由西里古里走廊到加尔各答。与此同时,对于印度与东盟的贸易而言,也将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印度工商联合会主席Harshavardhan Neotia曾称,“一旦三方高速公路在未来三年内开通运行,印度-东盟的贸易量有望增加数倍,印度也将拥有一个更大的东盟市场”。
虽然这一公路的计划早在2002年就由印度政府提出,并拟于2016年建设完成。然而,却限于缅甸内政和其他诸多原因而进展缓慢。由于缅甸是印度进入东盟及更加广阔的东亚的门户,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为此,2016年8月缅甸总统廷觉访问印度时,印度不得不主动提出,承诺帮助缅甸修建缅甸境内的69座路桥,以此加速整个联通的进程。
印度的东北部是“东进”的起点,也是印度要优先实施项目的区域。
2014年11月莫迪视察印度东北部时承诺,印度中央政府将投入5300亿卢比发展东北部,用于建造14条铁路,改善电网和推动旅游发展,将印度东北部的发展与东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九届德里对话(Delhi Dialogue,印度与东盟之间的1.5轨对话机制)中,邀请了阿萨姆邦的首席部长、那加兰邦的内政部长等官员一同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