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对《在机器的边界思考》一书的评价,该书是许煜教授的新书,收录了他的专题论文集,几乎涵盖了他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书核心主题是机器的技术问题,延续许煜一贯的研究进路与写作风格。文章分三个部分:哲学、技术和艺术,每部分四篇文章,一共辑录了十二篇文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本书的核心主题
机器的技术问题,涉及机器的技术哲学研究,包括机器体系或现代工厂的技术问题,以及作为技术组合的机器体系在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社会技术系统中的位置。
关键观点2: 本书的结构
分为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部分,每部分四篇文章,一共十二篇。哲学部分的文章分为两组,分别阐述个体化理论和认识论问题;技术部分则论述了现代技术时代下哲学得以可能的条件;艺术部分则探讨了艺术体验多样性的可能性。
关键观点3: 本书的方法论
以宇宙技术论为核心,围绕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方面思考了当前哲学的全新条件、宇宙技术的多样性何以可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多样性的艺术体验如何从有形进入无形。使用了海德格尔、西蒙东、斯蒂格勒等人的思想作为思考工具,强调了技术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正文
何谓边界或边缘?它在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从机器与其技术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机器是技术个体,也是图形,而其环境则是机器个体化的背景或基底。西蒙东所谓机器的“不确定性边缘”,其实乃是西蒙东对柏格森把本能或直觉称作理智的不确定性边缘的巧妙借用
(参见[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79页)
。换言之,理智的边缘,或机器的边缘,才是理智或机器反思性地把握到周围或连接处的模糊“云气”,从而让思想得以可能的地方。这就是本书继续借用西蒙东所制定的基本框架,直面技术的二律背反,并提出“宇宙技术论”概念的一条核心线索。
第二,机器与其边缘之间也并非如西蒙东所谓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共时关系,而是本书中所反复强调的“之后”关系,诸如“自动化之后”
(101页)
、“控制论之后”
(118页)
、“运算之后”
(270页)
、“欧洲之后”
(153页)
。这种关于“之后”的发问,呼应德里达、斯蒂格勒等人所说的“事实上”与“应当上”之间的“延迟”关系
(分别参见Jacques Derrida,
Marges de la Philosophie
, Minuit, 1972, p.8;[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149页)
,揭示了哲学在现代技术时代非但没有被控制论取代,反而让后者成为其条件的可能性。对于作为宇宙技术的中国技术的追问,也同样包含在控制论之后、欧洲之后、技术行星化之后的思考之中。
《在机器的边界思考》分为三个部分:哲学、技术和艺术;每部分四篇文章,一共辑录了十二篇文章。其中哲学部分的四篇文章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阐述个体化理论,包含《节奏与技术:论海德格尔对兰波的评论》和《个体化的视差:西蒙东与谢林》。这两篇文章可以看作作者所主张技术哲学的“一般性原理”。作者首先以节奏问题切入对海德格尔的解读,其间始终贯穿着西蒙东的个体化理论。在海德格尔那里,节奏问题对应诗歌及其词语的问题,他把节奏理解为关系(
Ver-Hältnis
)
(10页)
和“寂静”的嵌合(
Fuge
)
(24页)
。本文解读的精彩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把这种关系或嵌合理解为前个体的现实,从而接上了西蒙东的个体化理论。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创造性地指出了节奏的连接有走向寂静的可能,而这恰恰揭示了技术的暴力与连接。基于此,本文最终的目的是用技术的节奏来替代海德格尔那里的诗歌和词语的问题,并批判海德格尔呼唤诗人的“泰然任之”,从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吁请技术人员(
technicien
)
(42页)
。
在对谢林的解读论文中,作者指出了谢林与西蒙东共同强调了基底(
Grund
)对存在之发生的重要意义
(45页)
,也同样把个体化看作张力的解决
(64页)
。与此同时,本文也通过对谢林个体化理论的阐释,凸显了西蒙东个体化理论的进展。谢林在经典力学范围内把物质和生命都解释为力的组合
(67页)
,这导致他的个体化理论无法容纳西蒙东所谓“亚稳态”(
métastables
),也无法理解西蒙东的持续个体化。
第一部分第二组文章的核心则是认识论问题,这一组文章都探讨了现代技术时代下,哲学得以可能的条件。有趣的是,它们都在论文题目中提到了“之后”:《利奥塔,在我们之后》《自动化之后的哲学》,因而强烈地提示着当前时代哲学所面临的新任务。作者在对利奥塔的解读中并没有遵循一般所理解的后现代作为宏大叙事解体的文艺批评视角,而是将其视作一种知识型
(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