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算法与数学之美
从生活中挖掘数学之美,在实践中体验算法之奇,魅力旅程,从此开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算法与数学之美

打破边界、问哑AI……大学该给学生教什么?

算法与数学之美  · 公众号  · 算法  · 2024-06-10 21: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与当下的人工智能相比,人的最大优势无疑是思维。198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智能技术属于思维科学的工程技术层次。他梦想建立融合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的思维科学技术。

在钱旭红看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就是要让每个人学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而有了人工智能这个工具和平台,我们忽然意识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可以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培训,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个性化的策略应是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我们要通过人工智能完成对中国教育的变革,甚至走向前沿,更要思考如何让每个人超越自我,实现超限。”钱旭红说。

“一个人自由发展的切入口何在?就在于敢于提出问题并驾驭问题。”钱旭红说,然而学生在思维上的缺失,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并不鲜见。我国古代忽视形式逻辑,缺乏健全的逻辑思维,后来靠平面几何加以弥补。如今我们虽然在基础教育中开设了平面几何,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后者常被认为是计算面积之用,可以帮着把学子培养成地产商人。

在他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完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构建;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应得到强化。

一个人的思维可以从单元思维到思维体系再到超限思维。如此,他便可以拥有多个思维体系,并相应地处理不同问题。“但问题在于,如今的教育方式过于热衷将一种思维方式灌输给学生,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就容易忽略创造性思维,导致一个人只知道破坏,却不知道如何构建;强调了创造性思维就忽视了批判性思维,导致一个人为了所谓‘创造’,进行伪造、抄袭、剽窃。”钱旭红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有一门创造学课程。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教师便在一个纸盒子里放入一堆写满关键词的小字条。学生抓到一个关键词“太阳”,再抓到一个关键词“肥皂”,就要联想太阳与肥皂的关系,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与之相关的物件。

这样的关联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容易许多,不仅能快速给出很多组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人工智能不仅可以降低害羞学生提问的门槛,还能提高学生驾驭问题的能力。“教育要看重学生的逻辑提取能力、跨学科迁移能力,即触类旁通的能力,进而升级为超限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不可能的连接。”钱旭红说。

“用原有的逻辑推理推不出来的,一定是想象力之外的东西。它可以帮助学生挑战思维极限,发现新的边界—— 一旦学生拥有这种思维能力,他便拥有掌握未来的本领。”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章俊良说。

提问:

把人工智能问哑


刷题是中国学生的强项,但面对人工智能,特别是某个垂直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人们在答题上很难超越它。此时,提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国学生普遍不敢提出问题,学校对此也束手无策。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胡祥恩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透露,没有用学习机和大语言模型时,一个班学生的提问率不足20%,用了人工智能做辅助工具,学生的提问率达到了60%~70%。

“我比较内向,但非常享受向ChatGPT提各种问题的感觉,既不必担心和人打交道,也不需要顾及ChatGPT的情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外向的同学不怯于向ChatGPT提问,但可能缺少享受的感觉。”不久前,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进行了一项“人机对战”研究,团队成员、上海大学研究生张力允向《中国科学报》分享了他的经历。

怎样提出一个好问题?更多的时候,人们会让人工智能演一出小话剧,在一定的情境下提问,一步步逼近终极答案。

“现场有3杯水,来了4个客人,我该怎么分配?”“把3杯水匀成4杯。”

“如果没有新的杯子呢?”“把三杯水摆到台前,让客人按需自取。”

“这样不太礼貌,有没有别的方法?”“让服务员再去买一瓶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