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电催实在太考验一个人心智的强大,真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催收总监江宁已养成一双毒辣的眼睛,一个月就能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干催收。
最重要是催回率。
“有些人脑子灵活,善于谈判,一通电话就能催回来”,江宁说,有些人常常把催收和销售对比,其实,催收的技巧比销售高明得多,攻防需要拿捏到位。
而另一方面,就得吃苦。
“打完电话还得休息一分钟的人,我们不要,”江宁说,其实每个电催员有效电话最多200到300通。
一天工作8个小时,能和借款人对话的时间,大概是2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等待电话拨通。
“电催就是争分夺秒,你还想休息一分钟?”江宁说,电催就如一个“血汗工厂”,会将所有人榨干到极致。
最原始的,是手工拨打,后来升级为是点击呼叫,现在是网络系统自动呼叫。最近,不断提倡催收智能化、标准化,其本质,就是将电催员的时间分秒不漏地利用起来。
所有的时间,像鼓点一样,安排得绵密而紧凑,滴水不漏。
比如,M1的客户,每通电话必须控制在1分钟以内,催收员在拨电话的时候,就要开始翻看客户资料。
有些智能系统会将客户重点资料,紧密排在第一页,省去翻页和寻找的时间——因为拨通电话和看资料,必须在30秒之内完成。
△ 催收账单
而有一些软件,会同时拨出几个电话,为了就是节约拨电话的时间——一个电话没挂,另一个电话就在系统里等待,无缝衔接。
“上厕所都需要按暂停键,否则就不断有电话进来”,王德成说。
他们重复着拨打、说话、挂断的动作,时间就如鞭子,抽打着他们如陀螺般沉重运转。
王德成和身边的同事,都多多少少落下了毛病,腰酸、视力下降、咽喉炎。
时间的长鞭,在他们的身上落下了道道刻痕。
撕裂
比起身体的刻痕,这份工作在他们生命上划痕,已让他们支离破碎。
人性黑暗如渊,他们就生生地立在洞口,一眼看不到黑暗的边缘。
催收员,似乎并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
“我和我的同事们,大多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的工作,只说是客服人员”,王德成说,他们对于这份工作,毫无成就感。
“讨债的,催命的,这个行业太多负面的标签,身边的朋友知道了我的职业,会另眼相看”,王德成说,他们是金钱利益的拉锯者,锯下来的,常常是鲜血和残肢。
不论是上门催收还是电催,都以90后的年轻人为主,他们用热血和时间,去换还算高的报酬,但是,他们找寻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他们遭遇的,是一群在金钱的重压和利诱下,而扭曲变形的人。
人情冷暖,世间沧桑见多了,小豪已渐渐丧失了对人的信任。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小豪前往一家古董店催收,却看到10多人前来讨债。
老板还不上钱,讨债人就聚过来,扫荡店铺。
古币、陶瓷、字画,这些价值连城的古玩,被他们撕扯、哄抢,“为了抢得更多,他们相互撕扯头发,扭打一团”。
“恶狗扑食”,小豪只想到了这4个字。
而古董店的老板,就站在一旁,默默流泪——小豪当天没有去催收,他实在看不得一个人为了钱,被人如此低至尘埃的践踏。
看多了这些,小豪对人失去了信任,这天下没有永恒,没有“情比金坚”,在利益面前,所有一切,都会撕碎。
王德成同样遭受着研磨。
他有次拨通了一个欠款人的电话,却听到了一个小女孩断断续续地哭声:“叔叔,我知道爸爸欠钱了,可是我们找不到他,我真的很想他,你能不能帮我找爸爸?我长大了帮爸爸还钱”。
王德成听完心都碎了。
这位赌博欠下巨款的爸爸,躲债而逃,留下一个残破的家庭。
直到现在,王德成还没有帮这位4岁的小女孩找到爸爸。小姑娘的哭声,就像扎进心里的玻璃,让他一辈子难以释怀。
催收员就在人性黑暗的洞口前,生生被撕裂。
眼见事态沧桑,他们同情、悲怆,却又无能为力,而另一边,他们为了自己利益,又必须用尽手段,让其还钱。
他们强迫自己,变得麻木而残忍。
王德成猛然发现,自己正在变成一个陌生人。
“不还钱,出门你就不怕遭车撞了吗?”
“你们家孩子是你跟隔壁老王生的?隔壁老王跟你家什么关系?”
这些恶毒而精明的“辱骂”,就像针扎一样,痛,但不见血;伤,却又无痕。
“有时候说完我自己都懵了,说这话的人,是我吗?”他不安地发现,自己的善良和同情心正在一点点丧失,演变成一个冰冷而残忍的陌生人。
△ 一位催收员和欠债者的对话
而每天长时间通话,把他磨得耐心全失。
他感觉自己负能量爆棚,就是一个“行走的炸药包”。
他害怕接电话,看到电话进来,就会恐惧;接别人电话时,超过十几分钟,就会让他烦躁,他语速极快,想尽快结束通话。
他们迷茫、焦灼,毫无成就感,同时,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这就是一碗青春饭”,小豪说,如此刀锋战士般的生活,他怎么可能过一辈子?
实际上,这个职业能许给他们的未来,除了金钱,几乎一无所有。
“催收员、催收主管、催收总监,就这三个位置,没别的了,催收总监不干活,就挂一个牌子指挥”,王德成说,催收员的前景,就是变成更大的催收员。
这样毫无想象力的生活,实在让他没有晋升的动力——他们的人生目的只有一个,催更多的单,挣更多的钱。
围城
催收行业就如一道围城,城外的人,看见他们的高薪,拼命想挤进来;里面的人如撕裂的灵魂,死命想逃出去。
△ 催收对学历要求低,且年薪很高
自今年3.15以来,催收行业遭遇监管收紧,不许短信轰炸,不许在非工作时间拨打,不许骚扰第三方联系人,条条禁令,让他们的工作越发艰难。
“接到电话投诉,我们就要遭殃”,王德成说,投诉一单,要交200到500元不等的罚款,“现在客户都很聪明,接起电话一听是催收,先暂停3秒,实际上他在找手机上的录音按钮”。
老赖在升级,这场猫鼠游戏变得越来越难,对于催收员来说,他们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技巧。
此外,一帮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正在试图用科技的手段,将催收行业标准化、科技化,他们开发出一些新的软件,来规范催收员的行为,来切割他们时间,提高效率。
慢慢地,催收行业不再是劳动密集型,开始往技巧型或智能化转变。
在监管重压和技术改革的浪潮中,一大波催收员被淘汰。
因为软件引进,提供了催收员的效率,一家上千人的电催团队,如今裁员到只剩下700人。
而一些靠着谩骂或威胁催款的催收员,在监管浪潮下,被大批地淘汰、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