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单读
《单读》出版物(前《单向街》杂志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单读

时代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们也没有办法回到以往

单读  · 公众号  · 杂志  · 2025-04-29 0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为“三朝元老”, 请陈老师以你的角度,说一说这个项目之前做得怎么样?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契机可以更好?


陈楸帆 “再生”项目第三年,我的感受非常强烈,刚刚吴琦说的第一届评审会,我当时有点失望,因为我们收到了很多优秀的虚构类作品创作计划,包括用相声、舞台剧、小说的方式讲述气候变化的故事。但最后综合考量还是选择了比较保守的非虚构作品入围。


所以当年我直接发表了我的意见:如果只把机会给非虚构作品,那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做这个比赛。我们需要纳入更多的是普通读者不太会去看的一些文学样式,包括现有的漫画。


这个项目的第一年我们去了迪拜,见证了 COP28 的现场,跟各国前来谈判的代表有了更深入的交流,第二年我们带入选的创作者去了我的家乡汕头,参观了南澳岛上的海上风电基地。我们出海时正好台风刚过境,我们顶着很颠簸的海上风浪,穿过风雨,看到了壮观的海上风机,这样的场景给我们非常大的心灵震撼( 👉点击回顾海上风电之旅 )。


图片


我觉得之后的这些产出,慢慢地在接近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模样。既有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非常坚实的知识、经验和数据,同时又能够触及人的经验、情感和故事本身,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


这个项目走到第三年,更加接近我们最初设想的样子,也有很多挑战和困难。我希望能够一直看着这个项目一步步走下去。之前我们说到国家设置的时间节点是“在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后来又知道有一个“控制全球平均升温范围在两摄氏度内”的目标,但国际形势的变化又让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很多变化在发生,所以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思考更多的对策,和更多能够执行、落地的行动。我们一直在强调行动跟叙事是一体的,因此这是我们要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


思骋 我们在谈到气候变化时,大家会马上联想到一些比较硬核的东西,但是我本人是念历史和文化的,气候变化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其实能够有很多的切入点,有很多需要讲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气候传播中往往是被忽略的。比如我很喜欢陈楸帆的科幻小说,有很多硬科学很难讲明白的东西,在科幻小说中反而能够打开大家的想象力。所以我对于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期望,希望自己也能学到一些东西,也希望这个过程能够为更多读者带来一些知识。


吴琦 何超欣老师在日常工作里,同时关注着气候变化,以及在青年领域大家的回应和参与方式。刚才我们聊到关于再生项目的一些设置,想要了解在你的日常关注和工作范畴之内,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参与这个议题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又有哪些是你觉得特别有效,或者更值得推广的?


何超欣 我觉得行动者的方向有三个大类。第一个类别就是政策型,像陈楸帆老师参加的 COP28,每个国家都会去分享经验,以及焦点谈判。第二类是科技型,是一些技术相关人才通过更创新、更前沿的科技手段,来减缓气候变化,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第三类就是“再生”这类创作征选。让更多人记录下自己家乡、身边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软性的宣传。比如更加出名的“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也都是以宣传的方式,改变大家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


我很期待“再生”这个主题,它创作一种可能性,让更多新习惯、新能源、新材料、新想法,甚至未来的科技手段,都有机会加入到我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和系统中。


纪录片《地球脉动》


吴琦 我们在今天选择来到这里一起聊这个话题,就会发现同样的议题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有不同的回响。我在三年前,和北大专门做多样性保护的吕植老师聊天时,她有两个总结,就是关心地球和气候变化其实很简单,第一点是不要浪费粮食,这在我们平时听来可能是唠叨,但其实整个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被她一句话就能够点明;第二点是不要害怕虫子,当我们说要保护动植物时,其实意味着我们对整个生态应该是有感知的,而不是仅仅以我们自己的体感或生活为准绳,认为虫子是对生活的干扰。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其实就会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态度。这是刚刚何老师在分享时我所想到的,我们在一开始设计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就是希望大家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协作,来形成对于这个大的宏观议题的一些呼应。


接下来请陶老师接着聊聊。在这三年的项目中,漫画作者这个群体对于项目的回应是非常活跃且持续的,并且能够感觉到他们在社群中也会讨论和分享关于这个项目的议题,甚至可能也不期然地把对于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关注带到了他们日常考虑的坐标中去。


我们一直不太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完全超乎我们一开始的设计,因为一开始我们可能更多关注到的是写作者,而这些漫画作者们,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考虑什么?为什么会形成对于这样一个议题如此强和持续的共鸣感?


陶朗歌 我觉得我们应该对漫画这个概念做一个厘清,我们现在所说的“漫画”两个字在广义上指的可能是一些商业漫画,这是我们对于漫画的第一印象,也几乎是我们所有人对于漫画的第一认知。这些商业漫画更多以商业利益为导向,所追求的是商业回报率,因此它在内容上也是快节奏和流量化的。


但如果我们再往下细分,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吴琦老师提到的,有一些漫画作者对这个议题会有非常好的响应,这个群体更多聚焦于独立漫画这个圈子,他们的创作并不以商业出版为最终目的,更多还是想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漫画这个媒介表现出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生活知识讲堂  ·  房子是租来的,但家不是
8 年前
金乡大蒜辣椒国际交易市场  ·  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
7 年前
高端制造研究与咨询  ·  可燃冰可期,天然气更近 |方正机械于百战/吕娟团队
7 年前
环球银幕  ·  第一打女,我真心服她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