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警惕变了味的“正能量短视频”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5-24 17:3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快节奏下的情感渴求。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很多人陷入“熟悉的陌生人”困境,每天与无数人擦肩而过,却鲜有情感的连接。有时候,用最真诚的方式讲述一段真实的故事,就能让人海中的我们真诚相连。镜头中那些陌生人之间的暖心互动:一次无言的帮助、一份不求回报的善意,恰恰弥补了人们这种情感缺失。当看到外卖小哥蹲在路边与流浪老人分享自己的午餐,或是陌生人默默护送迷路的小女孩,这些画面都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在短视频的助力下,这些善意被“放大”,走进了人们的内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也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传播善意的行动中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并警惕那些“变了味”的善意。


利用不同角色标签进行摆拍。 从外卖员到普通百姓,不同的职业角色纷纷成为摆拍对象。前不久,一条“卤鸭店老板拒售变质鸭躲过天花板坍塌”的短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该视频被贴上“善有善报极速版”的标签广泛传播后,却因网友细解“穿帮”镜头被证实为摆拍,相关账号被禁言30天,限制营利权限60天。对此,网友纷纷无奈感慨“又被骗到了”。摆拍视频挂上“正能量”标签,虽上了热搜,但消耗了人们的善意。



利用“慈善行为”进行摆拍。 近年来,以发钱发物仪式为内容拍摄视频或开直播,然后收钱收物走人的事件不时被曝光,相关主播大多是假慈善之名行营销之实。比如,某博主自称“资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视频拍完后,又收回了2800元。这种滥用受众的爱心和同情心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帮助的人,还破坏了向善的社会风气。


千篇一律的乏味鸡汤。 打开短视频平台,给老人拍照分文不收、给环卫工人送水等情节的视频层出不穷。这些相似的情节套路,就像快餐一样,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填饱肚子,但无法给人带来长久的满足感。观众在观看了大量同类视频后,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兴趣和共情度也会逐渐降低。



短视频里的温暖故事,让我们看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给 了我们温暖和力量。而对那些“变了味”的短视频,我们明确说“不”的同时,还要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改造”。


提升创作者的素养。 创作者素养高低直接决定了短视频的质量和导向。因此,创作者应树立“负责任、肯担当、有情怀”的价值准则,不能为了赚取流量而不择手段,要将镜头对准真正需要被看见的群体,以共情视角观察世界,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正能量短视频。


平台要强化监管责任。 平台作为短视频传播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平台应该建立健全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直播内容和短视频创作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视频内容真实可信、内容优质。同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视频内容进行智能分析和识别,对优质、正能量的短视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