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6%是怎么一个数据呢?还不算高,多少是正常呢?粗粗算来,65%左右比较正常。至少60%比较正常。美国75%了,太高了,它的储蓄不够。储蓄不够,经济增长就没有动力,得靠借别人的钱。
刚刚我说我们有45%的GDP,几年前投资在国内,形成了高铁,形成了中央电视台的楼,我们还有5%是借给了外国人,外国人给了我们美元,我们拿了美元去买了什么?买了美国的国债券,买了日本的债券,买了英国的英镑国债券。可是,几年以后突然发现,这帮国债券很多不靠谱,很多时候价格会跌,会闹金融危机,所以,我们上当了,那几年我们确实吃亏了。
美国人调侃说我们也出口啊,我们不是不出口,我们出口的是债券,你们出口的是产品,我们用债券跟你换产品,你们是心甘,我们是理得啊。而且美国人还有一个说法也不靠谱,说你看看我们把国债券卖给你,我们相当于给你提供了一个保险保单。平时世界经济平稳的时候,我们的国债券不值钱,利率很低,这个不值钱。但是,一旦世界经济发生波动,一旦发生像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时候美国的国债券就俏了。的确,那个时候国债券价格猛涨,你看看,你们买赚了吧,金融危机的时候你们手持的美国国债券,价格不仅不降,而且涨,相当于我给你买了一个交通意外保险。你出事故了,我给你赔偿,你把我的国债券一卖你就赚钱了。明明自己要借钱,还说我给你卖了一个保险,这就是国际政治的问题,是世界结构治理问题。
2007年开始,我们的消费水平开始上升了,我估计这个态势将延续,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消费占GDP的比重能够达到50%。那就不错了,比过去48%好多了。
搞社会科学的通常第一要问是什么,第二问为什么。那大家就问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老百姓开始获得收入了,收入增长,消费开始上升了。
什么是劳动收入呢?工资、奖金,这是我们的劳动收入。GDP,一年的产出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剖析。有一个角度是收入法,整个GDP是三家分的,GDP按收入法说,产出了产品,就必须卖,一卖就有人付钱,就有人获得收入。所谓三家分,是哪三家呢?第一,资本所有者,包括土地所有者。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工阶层,挣工资的人。第三,政府。从1996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降到最低的时候是2007年,降到了42%。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和奖金,虽然在增长,但跟不上GDP增长,这是一个比例,不是绝对数字。到了2007年拐点出现了,上升了,这是一个事实。
这个事实,我再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事实在国内外是怎样的呢?在经济发达国家,英国、美国的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对稳定。一般在70%到75%,就是每1元的GDP,七角到七角五是归劳动所得,剩下的是政府和资本所得。我们国家则不同,我们国家很长一个时期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是42%,从2007年开始逐步上升,现在实际上已经过了50%了。
这个数字为什么重要?回顾下世界经济史,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突然发生什么情况了呢?发现机器很重要。于是蒸汽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纺织机械出现了,人们争相投资机器,机器一下子牛了,你拥有机器,你就是老大。那么,谁倒霉呢?农民倒霉。那个时候,因为农民多啊。这样便发生了圈地运动,资本家把这个地给拿过去建工厂,农民就被迫成为雇佣工人。到了1890年时,英国的这个比重,就是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几乎降到了历史最低点,50%以下。
那个时候,恩格斯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讲的就是这个事情。当时恩格斯讲,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极端危机,工人的收入上不去。马克思当时在《资本论》里也讲了这个事情。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基本观察和前提是什么呢?是劳动力非常充足,不仅英国和欧洲大陆有充足的劳动力,在非洲,在殖民地也有充足的劳动力,劳动力不值钱。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式语言就是,劳动大军,失业大军,不断地扩张。怎么办?马克思说了,失业大军非常大,所以工资上不去。马克思用的是生存工资。请注意:
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可不能抽象地讲,一定要历史地、联系实际地讲。
什么叫生存工资?生存工资就是保证工人不死,不仅工人不死,而且还能够生孩子,还能产生新的下一代的工人,这叫生存工资。所以,工人拿的是生存工资,而机器越来越多,机器多了以后,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人效率就越来越高,因此,这个利润就越来越高。总产出和工人生存工资之差,叫剩余价值。于是,剩余价值就上升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投资,但是又发现一个问题,产出越来越多,工人的生存工资上不去,没人买,产能过剩,怎么办?那就强制淘汰。淘汰落后产能。怎么淘汰呢?英国当时没那么强大的政府,人家是靠经济危机,运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强制性来淘汰落后产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用吗?当然有用。咱们今天实施的“三降一去一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能解释清楚。可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1890年之后,恩格斯去世了,恩格斯去世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上议院的贵族自己也发现问题了。他们发现当工人很穷的时候,社会就会发生不和谐,就要搞阶级斗争了——所以,上议院自己组织了大量的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写了很多报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保证英国社会不造反,保持社会基本和谐,就必须提高工人待遇。因此,英国那时候就来了一场改良运动,提出了劳动保护法、社会福利法、基本住房法,大幅度地提高工人的基本待遇,以缓和阶级矛盾。这就是英国的情况。所以,经过了多年的演变,英国和美国的劳动收入稳定了。
就劳动与资本占比来说,我们过去反而是下降的,但是到2007年出现拐点了。为什么2007年会出现拐点?主要是消费出现了拐点,消费产生拐点的原因是劳动收入提高了。因为大部分消费者是靠劳动收入获得消费能力的,大部分不是资本所得。2007年开始,劳动所得往上走了,工资上升了,因此,老百姓敢于消费了。为什么消费上去了?是因为劳动收入上去了;为什么劳动收入上去了?原因很简单,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问题,出现转折了。从2007年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殆尽,所谓的农民工或者外来工越来越少了,相对而言,就是进城的外来工越来越少了。城里的企业,包括餐馆,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抢工人,于是出现了新情况,就是农民务农的收入加上打工的收入两项之和的增速,超过了城里人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这个逻辑是一环扣一环,消费出现了拐点,原因是劳动收入出现了拐点。劳动收入出现了拐点,也并不是说劳动合同法一出台就如何了。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实行的,不能把这个事情归结为劳动合同法。拐点是2007年开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逆转,劳动力相对短缺了,劳动力和资本拥有者谈判能力提高了,这也不是说经济学良心发现了。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市场经济它是不讲道德的。有人要请个保姆,也许愿意多付点工资,这可能是出于个人的好心肠。但是,在市场上,平均说来,东家愿意花多少钱雇一个保姆,那是由大量的家庭和保姆谈判出来的,不是由你的好心肠决定的。劳动力稀缺,坏事变了好事,这是辩证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006年,我写了这一篇文章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当时我们就预测,中国经济的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将很快出现拐点。为什么我们预测是准的?因为我们看到了历史规律,我们分析了大量国际数据。国际上的历史规律是这样的:经济发展初期,资本牛,资本短缺。经济发展中后期,劳动力牛,劳动力短缺;资本和劳动力谈判关系会改变。谈判关系一改变,工资会升,工资一升,劳动收入会升,劳动收入一升,消费上去。这是基本逻辑。这和马克思的说法是一致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延伸。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绝对是有用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切实、准确地解释经济发展,而不是随便搬弄几个教条。
2. 产品结构变化
跟这个经济结构变化相关的是,我们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由于我们的消费在提升,这一定会是各种各样的消费都在上升,有高端的消费,也有低端的消费,出国旅游一年1.2亿人次,有人在国内旅游,有人要出国旅游去买外国的产品,所以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总结性的、非常长的讲话。他指出,我们现在的消费,是从过去排浪式的、运动式的消费变成了一个多元化、多极化消费,各种消费都有,这就是当前的一个格局。
跟这个相关的还有什么结构调整呢?观察中国经济,我们突然发现,国际上的产品变便宜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变贵了。煤,我们突然发现国际上的煤好便宜,从南非、津巴布韦把煤运过来,那个煤质量又好,热值又高,污染又少,价格还比国内便宜。反正这个煤,从海上运输,漂两个月运过来,运到上海,运到江苏,运到山东,运到沿海都可以。山西挖出来的煤还得运,要运到东部发电,因为国家的能源消费大户主要在东部。现在这个内部结构不平衡发生逆转了,黑龙江资源行业不景气了,山西煤炭业不景气了,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大格局发生变化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在被“一带一路”给纠正了。为什么格局发生变化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工资上去了,工资上去之后,挖煤工人的工资要提高。
再有,工资高了以后,老百姓消费上去了,消费上去以后,还有什么后果呢?对环境要求高了,日子过得好了。工资上去以后,还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每小时的闲暇时间更值钱了。闲暇时间又是什么?
你回家犯傻,那就是闲暇。
犯傻是好事啊,发呆也是好事;闲暇是一门学问,发呆也是一种休闲。有闲那就是有本事,有本事往那一坐,呆坐一小时,啥都不想,这就是修炼。但你这个修炼的成本就是工资。工资越高,大家越珍惜闲暇时间。外国人就讲度假,人家老开我们玩笑,说你们中国人度假,一下飞机就忙活照相,一住旅馆就问哪有WIFI,上网,发朋友圈,照个相就回家了。外国人度假可不是这样的。外国人放假就到一个沙滩上,拿个椅子往那一待,犯傻,一天回来啥都不想,喝个啤酒,回家了,这就是度假,什么照片都没有。人家的度假和咱们理解的不一样,他有钱了,他不稀罕照相了,他不稀罕上网了。
由于收入提高了,工资提高了,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生命更加值钱了,我们对闲暇时间更珍惜了,我们对环境更珍惜了。我们好不容易有点闲暇时间,跑出去一看雾霾天,心情不好了,老百姓的抱怨更多了,但这也是好事啊。坦率地讲,我们小时候的空气不比现在的好,真的,只是我们当时不懂PM2.5,那时候马路上的汽车的尾气,都是汽油味的,味很重的。确实是这样的,只不过当时我们没环保概念。
说到这儿,我说一个与雾霾相关的话题。为什么北京雾霾这么严重?我们都知道,其实不能首先怪机动车,坦率地讲,首先就是我们周边的这些冶金行业、冶炼行业,有3亿吨的生产能力啊,而且,我们国家用煤搞冶炼造成的污染,远远超过发电的污染。那你说不炼钢?不是的,是炼的方式要变,要改。炼钢的污染程度可高可低,如果用好的原材料,用好的技术,污染程度可以降得非常低。举个例子,德国蒂森克虏伯今天还在炼钢,是德国的“母亲河”,德国人称呼的“父亲河”,莱茵河畔炼钢,是在鲁尔工业区炼钢。德国人还在炼钢,但污染量却很低。我去看了一下,他们的炼钢技术能够做到它的降尘量是机动车平时在马路上走的1/2,比机动车的扬尘还低,因为他们技术好,又用好的原材料。所以我想我们国家的钢铁行业今后还是要发展,只不过应该调整,应该把内地高污染的用不太好的原材料进行炼钢的钢厂都关掉,应该搬到沿海去,最好弄到岛上去,海风一吹,扩散很快。用最好的铁矿石,用最好的煤,甚至直接进口焦炭,在沿海学蒂森克虏伯技术来炼钢,如果这样干的话,产能就更新了。我算过一笔账,我们现在是12亿吨的生产能力,如果我们每年改造1亿吨的生产能力,能够拉动GDP的0.8%。也就是说GDP投资,通过产能的更新,每年能拉动0.8%。
深化改革这是人民的要求,发展使人民有了新期待,结构调整,这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有这个需求?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的工资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对环境的要求更高了,所以我们的产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今后钢铁还是需要的,但是钢铁要搬到消散条件好的沿海地方去。我们传统的钢铁行业是怎么建的呢?往往是哪里有钢铁矿,就在哪里建。所以,这也是一个结构调整,而且正在发生。
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中国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调整。
3. 粮食和经济作物收购价格变化
再说一个结构调整,就是粮食和经济作物。
我们国家的粮食价格是倒挂的。我们政府对农民生产的玉米的收购价格,现在下调了。因为它比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还高啊。我们的政府用比较高的价格,去收购农民的粮食,包括玉米,然后把它存起来,堆起来。但是,我们这些使用玉米的工厂又不愿意用,因为你的玉米质量不如国外好,价格还高。存在那个地方,1000亿元人民币。我们的棉花也一样,也存了1000亿元人民币的棉花,买农民的棉花,高价买过来存起来。这个棉花不如进口的好,不如埃及的好,价格还贵。强迫我们的棉纺厂用国产的棉花,国产棉花是“粗粮”,质量不高,棉纺厂吃的是“粗粮”,产出来的棉布肯定质量不行。所以,这两年,我们的棉纺产业就竟争不过印度了,印度人用的都是进口的棉花,人家没这个限制。所以,这也是结构调整要过的一关。
那为什么国家非要高价收购棉花、玉米呢?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给农民提供点利益,让农民的收入提高一点。第二个原因是担心如果我们以后不生产棉花了,不生产玉米了,万一国外给我们封锁一下,怎么办?经济学界的争论非常多,政策界的讨论也不少。我的观点是,我同意国家经济安全很重要,粮食、棉花都得要。但是,你没必要搞这么多。18亿亩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只要守住,一旦西方国家在极端情况下真的给我们搞粮食或者棉花封锁的话,我们用4个月,顶多半年,就能生产出来,这就可以了,你有18亿亩耕地,但关键是耕地有效益,不能种的棉花不好用,不能广种薄收。毛主席说,好行小惠,不知其可也。农民收入的提高,最终要靠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靠给小惠,不解决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