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姚建铨: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战略意义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9-20 20: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沿线各国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信息技术发挥强力支撑作用。从“一带一路”的规划来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建设水平不仅要在陆地上得到提升,而且要加快海洋中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在此背景下,“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旨在建设面向“空天地海”,基于多种感知、传输和处理技术体系融合的无缝信息网络。


海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是海洋信息网络的重要支撑部分,其显著特征就是强调对海洋的立体化监测和实现海洋环境中数据的有效传输,这对我国的海洋战略部署以及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其中,海洋观测与预测是认知海洋的最重要的手段,是走向深远海的必要条件。而我国海洋监测技术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例如海洋监测站自动化水平较低,国内自主研发的一些监测设备也由于缺乏成果的标准化鉴定,一直未进入市场,国内高档海洋仪器市场的大部分被国外产品所占据,从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观测网。因此,亟需瞄准海洋环境监测的科技前沿基础和具有巨大应用需求潜力的关键工程技术,通过解决海洋多参量传感网络、海面水下无线通讯以及大数据智能处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成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先进的、在多个领域具有推广价值的广域、全方位、多参量交叉融合的覆盖大洋海底、海平面及海洋空中的立体式实时海洋监测物联网。


海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发展将会很好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服务,加强信息交互,将世界格局以网络的形式连接起来,推进繁荣和发展,促进国家发展并确立我国信息领域的全球战略优势。


三、加强科技统筹,推动物联网领域军民融合协同发展


(一)军民融合战略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或军民一体化,以实现军事能力整体跃升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双赢,进而实现长期的国防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强军梦、中国梦,鲜明地提出了军民深度融合的时代命题,并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了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军民融合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源于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思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科技创新始终在军民融合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因此,推进军民融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军民合作,搭建物联网技术应用转化平台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把战场无缝接入信息空间不可或缺的手段。美国等主要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探索建设军事物联网。目前,物联网技术在作战领域覆盖了侦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等所有环节,在非作战领域也覆盖了物流、医疗、环境监测等环节。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民营企业参与军队建设降低了国防建设成本。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高新技术只有10%~20%来自军方科研单位,例如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省约3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 以上。另一方面,军转民开拓新技术的应用领域,提升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航天技术每投入1 美元就能产出7 美元的经济效益,还能创造新技术,改造旧技术。


在我国,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为例,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00 年底开始向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2012年底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 年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 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可以应用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气象监测、森林防火、救灾减灾等领域,并逐步形成巨大产业规模,成功实现“军转民”,是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


而从“民参军”的角度考虑,如何实现物联网的军事应用,有效提高作战能力和保障效能?最优先、最核心的问题是明确军事需求,而后探究和实践将物联网融入联合作战及其保障体系的路径。因此,要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对作战需求更加了解的优势以及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加强军民合作,搭建物联网应用转化平台,使先进的军事物联网技术可以在商业领域落地,商用的物联网技术也可以在相关的军事领域找到用武之地。



作者简介

姚建铨

天津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兼任中国智慧城市 产业联盟第一届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名誉会长、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推进联盟副主任委员、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国家试点工程指挥部智慧城市规划系统总师、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委员、网信军民融合发展联盟智慧物联专委会主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疗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天津市智慧物联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天津市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会会长、天津市激光技术学会理事长。

目前主要从事激光技术、传感技术、智慧城市及物联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教委及天津科技进步二等奖(4 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特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30 余篇,论文曾被多国学者引用百余次。



本文转载 自微信公众号“网信军民融合”,原标题《【院士讲坛】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战略意义》,作者 | 姚建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