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年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内部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外部看,中美脱钩有从科技、投资、贸易等领域向金融领域蔓延的趋势,倒逼人民币国际化;欧元及日元国际化进程提速,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不进则退”的同行竞争压力;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迅速发展,各界热议金融科技能否推动国际货币体系重塑。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时间窗口。
从国际经验看,货币国际化由市场主导,政策不会改变货币国际化发展的根本趋势:当本币国际化条件已经具备时,政府的抑制政策无法阻挡市场力量对本币国际化的驱动,历史上德国、新加坡均试图抑制本币国际化,但收效甚微;而当本币国际化势头减弱时,政府也很难依靠支持政策提振本币国际化程度,如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一系列旨在促进日元国际化的政策未能逆转日元国际化进程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势。但政府可以发挥助推器、稳定器、润滑剂的作用,利用“看得见的手”熨平波动,确保货币国际化的平稳推进。因此,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继续坚持市场主导,顺应市场需求,政府要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和离岸市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近年来,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可能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可探索以金融科技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双边货币互换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美元、欧元互换主要为促进金融稳定不同的是,人民币互换功能更为多元化,经历了从便利贸易投资向维护金融稳定和参与国际危机救助的拓展过程。2008年人民币互换诞生之初,主要为支持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贸易和投资。2010年之后,除周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外,一些发达国家也出于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与我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2013年后,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和经济波动压力加剧,其与我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一部分,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国际地位。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格局加速变迁,外界对人民币互换的需求进一步上升,互换目的更趋多元化。要抓住外界对人民币需求上升的契机,借鉴国际经验,继续完善我双边本币互换机制,更好发挥人民币互换的作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人民币跨境结算基础设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发展出三种模式:代理行、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简称CIPS)。三种模式优势互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持。代理行方面,受国际社会普遍加强监管影响,各国代理行合规成本上升,出现了业务萎缩的全球性趋势,但因为路径依赖和惯性,一些境外市场主体仍习惯于借助这一模式满足跨境支付的需求。人民币清算行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代理行,具有中国特色。在我国尚未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境内支付与跨境支付管理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人民币清算行通过培育海外市场人民币需求、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极大促进了前期的人民币国际化。但受限于业务模式,也存在支付清算效率不高、结算业务成本偏高等问题。跨境支付系统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发展相对成熟的模式,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均主要通过跨境支付体系实现跨境结算,我国的CIPS建设也充分借鉴了主要储备货币的经验。CIPS结算效率更高,业务链条较短,成本也比较低,基本可以覆盖各时区市场参与者的交易需求。但与主要储备货币的跨境支付系统相比,CIPS在使用的便利性、参与者的数量及结构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