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肿瘤资讯
分享肿瘤领域最新进展,传播正确肿瘤防治理念,提高全社会对肿瘤的关注!新浪微博:@肿瘤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肿瘤资讯

马俊杰教授:从指南引航到协同共治——谱写规范MM骨保护治疗新篇章

肿瘤资讯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5-23 20: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MM相关骨病(MBD)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破骨细胞活性异常增强与成骨细胞功能受抑之间的失衡,最终导致净骨吸收增加和溶骨性病变形成。

鉴于骨骼疾病在MM中的普遍性及其显著的临床影响, 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的骨骼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SREs是MM主要的临床并发症,典型表现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2007-2018年)纳入了6717例有症状的MM患者,结果显示,在35.1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后,43.6%的患者至少经历了一次SREs。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9.6%的患者经历了4次或更多次的SREs。在随访的第1年内,20.0%的患者发生了病理性骨折。至首次发生SRE的中位时间为9.6个月 [2] SREs的发生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发病率及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多密切相关,标志着疾病进展的关键节点,并显著恶化患者的总体预后。

当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干预(骨保护治疗)来维持MM患者的骨骼健康,旨在预防或延迟SREs的发生。 骨保护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和地舒单抗。 已有的临床研究数据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一项临床研究中,患者骨转移确诊后3个月以内启动预防治疗SREs发生率仅4%,而3个月以后启动治疗的SREs发生率则高达42.3%,两者相差近10倍 [3] 。此外,骨保护治疗还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4]

在作用机制方面,双膦酸盐通过与骨骼表面的羟磷灰石晶体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促进破骨细胞凋亡,但其约60%经肾脏原型排泄可能会对MM患者造成额外负担。而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的活性来发挥作用。另外,地舒单抗 主要通过网状内皮系统代谢清除 ,且 可经皮下注射给药 ,这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便利。

基于这些特性及临床证据,在最新发布的《CSCO浆细胞肿瘤诊疗指南》中,对于需要治疗的MBD患者, 推荐采用地舒单抗或唑来膦酸进行治疗,前两年每月1次,两年后每3个月1次 [5] 。另外,目前的指南建议, 所有需要全身治疗的活动性MM患者都应接受骨保护治疗,无论其是否有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溶骨性病变或压缩性骨折 [6]

综上所述, 骨保护治疗在MM综合管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研究进展证实,骨保护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延迟SREs的发生和发展,进而显著改善MM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患者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因此, 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一致推荐将骨保护治疗作为MM综合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建议在启动全身抗肿瘤治疗时即同步开始骨保护治疗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进一步优化骨保护治疗策略,包括探索最佳疗程、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新药研发,旨在更好地平衡疗效与安全性,并明确其在MM长期管理中的最佳应用模式。

综合考量,科学决策:擘画MM骨保护治疗新蓝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