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如布拉纳所说:“我认为表达应当口语化,但是诗意要自然流露。若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表演,放弃做作的腔调和慷慨陈词,那么作为一段真实经历,我发现它的力量是压倒性的。”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暴风雨》则选择用技术去展现传奇的梦幻感。
《暴风雨》
和《冬天的故事》一样,《暴风雨》中运用了不少希腊传奇中的典型要素:青年男女的爱情或者婚姻结合的障碍,最终经过了相认、和解、结合等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在此期间还出现了海难、战争、风暴、梦的启示、神谕等在传奇中经常会出现的情景画面。
在《暴风雨》中,耽于修炼魔法的普洛斯彼罗公爵,被弟弟和那不勒斯国王联手夺取了爵位,放逐到小岛,普洛斯彼罗利用魔法制造了海难,将仇人引到小岛实施复仇计划,最终却伴着女儿与那不勒斯王子的恋情,化解了仇恨,夺回了权位。
作为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完整完成的作品,剧作家将对戏剧形式的创新与实验推到又一个高度。在戏剧表演的特效与布景仍局限的十七世纪初,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用笔墨召唤出呼风唤雨的魔法师普洛斯彼罗,能飞舞能匿形的精灵爱丽儿,身世奇异的女巫之子卡列班。四百年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艺术总监格里高利·道兰选择与英特尔技术团队和专为好莱坞大片做动作捕捉的“艺美智工作室”,以高科技的手段复排这部极具想象力和魔幻色彩的剧本。
诚然,直接运用高科技手段的确显得更符合当代人的胃口。无论是海难那一场的浊浪排空,还是精灵降临时的目眩神迷,它从感官上全面还原了岛上的万千神奇与“非凡间的音乐”,毫无疑问地带给剧场观众堪比电影大片的视听感受。
作为动作捕捉的主要对象,精灵爱丽儿上天入地,分身飞舞、化为海浪与火焰,让饰演他的演员马克·夸特利超出身体形态的表演界限。当他与真实的普洛斯彼罗公爵同台而立时,更会让人产生奇妙无比的感受:饰演普洛斯彼罗的西蒙·拉塞尔·比尔曾在该团1993年版的《暴风雨》中饰演过爱丽儿,他塑造的爱丽儿冷酷,视自由为权利,拒绝与普洛斯彼罗和解,在分手时还令人印象深刻地朝曾经的主人身上吐了口水。
不过,演员的表演和情感的内核仍是戏剧的精髓,以技术辅助表演而提高剧目的整体完成度才是最重要的。道兰的《暴风雨》在这一点上也没有让人失望。比尔塑造的冷漠之下暗涌怜悯之心的普洛斯彼罗,再次诠释了爱与宽恕的主题:最后一幕普洛斯彼罗祝福女儿的婚事,原谅了曾经的害己之人,以吉风相送众人,还了爱丽儿自由。普洛斯彼罗告别的独白部分,失去了魔法的他也就剥离了所有的特效,一切在黑暗中的一束聚光灯下完成。热闹结束,精灵隐去,舞台最终还给了演员和台词本身。就像《卫报》戏剧评论家迈克尔·毕灵顿所说,这场炸裂的3D炫技是一场给人惊喜的实验,但并不代表科技应用将成为舞台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因为毕竟我们在剧场中寻找的是情感共鸣,剧本的深度与演员的真诚总是比科技更打动人心。
文|不言 供图/英国剧院现场
本文刊载于20170718《北京青年报》B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