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市界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市界

高学历港漂:内地来港买保险热潮激发出的金钱与野心 | 商业长报道

市界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7 15: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香港街头, 一名行人走过英国保诚保险有限公司广告牌

(图片来自网络)


扇动这阵狂风的,是大量赴港投保的内地旅客。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2016年11月公布的数据,香港保险业首三季新造保单费为1326亿港元,其中内地访客贡献的新保单就有489亿,占总额的37%,而在2011年,内地访客在香港的新保单仅有46亿,占比8.2%。


增长是从2013年露头的,到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爆发。香港业界将之归因于2015年8月中国实施的“811汇改”,人民币汇率自此一路下调,但香港保险以美元计算,被视为可以分散风险、配置资产的另一种灵活方式。


这还不是唯一的原因。2016年12月底,张太太和丈夫以及两个孩子一同来香港投保,他们原本定居北京,两年前移民芬兰,这趟是特地从芬兰来港的。她看重的是香港英国保诚、友邦保险等公司的悠久历史,信用级别高,还有香港成熟的法治和快速的理赔制度。此外,由于投资更为精准,就相同保障额度的重大疾病险种而言,香港保险保费更低,但覆盖的疾病范围更广。


与此同时,香港本地保险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这个有730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拥有700万份本地保单,平均每个市民都拥有一份保单。内地客户的迅猛增长给多年来缓慢发展的香港保险业带来了新一轮生机,也给拥有大量内地人脉的港漂带来了诱人的财路。


保险跟奶粉不一样,你买多少都可以


在港漂中,张清心算是比较早加入保险业的。2011年,一向对财富管理感兴趣的她在香港大学取得商科的研究生学位后,开始做保险代理人。她记得当时在港漂圈中,卖保险的人极少,只是被视作一个跳板: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去卖保险,先搞定工作签证,等找到更理想的岗位时,马上跳槽。可大约从两年多前开始,张清心留意到,她的朋友圈不断被港漂保险经纪刷屏。

周芳华入行时都不好意思告诉前同事这个消息,甚至向朋友推销保险都觉得难为情,“总觉得是在赚朋友的钱,不太好” 。一次,一位内地大客户来香港投保,两人吃饭时周芳华跟对方分享自己转行的尴尬,对方直接说:“没事,这就是你赚你的钱,我赚我的钱”。

“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 周芳华说,现在她已经把卖保险当成了“自己的一门生意”来经营。她发现,跟自己以前对“保险”传统的理解比起来,眼前的大客户们对它有着更为复杂的需求。

“有些人是在做财富管理,还有些涉及婚姻、分散生意风险,移民需求,等等,” 周芳华语速飞快地列举:”高净值的客户跟你聊的不仅是保险,投资、信托、教育,你都要了解。”

转行的决定令她生出了更多职业满足感。“原来会觉得得不到认可,毕竟香港的文化还是不一样,老板说不知道我的中文写的是什么,但我觉得他们的中文才不通,” 她尴尬地笑笑:“但做了保险之后,我发挥的都是自己的优势。”

与周芳华相似,何亮转行前也觉得保险是“很low” 的工作。他出生在山东,在上海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成为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管理培训生。工作了四年,有猎头公司开出三倍薪水,以年薪75万港币将他挖到了香港一家商业银行。


然而在香港工作六年,何亮发现自己始终没有晋升机会,每年不到5%的加薪幅度令他有些心灰意冷。一次,他与几个在香港做投资银行的朋友吃饭,发现大家都转行卖起了保险。

“投行的收入很高,但做保险后,更是原来的几倍。” 何亮很惊讶。朋友的几番劝说下,他心动了,决定给自己半年时间试试。2015年9月,他大胆辞去了在银行年薪80万港币的管理职位,做起了保险代理人。


转行没多久,他偶然和一个港漂朋友吃饭,朋友就帮他签了一份保单,佣金来得轻而易举。“这个朋友刚工作,没什么钱,每月供款一千多,这也是至今卖过的最小的保单,”何亮后来不断找港漂朋友吃饭,新的保单越来越多,港漂朋友又给他介绍内地朋友,雪球越滚越大,何亮的客户圈很快以港漂朋友为核心,向内地不同的省份快速扩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