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腕儿
专注研究短剧。日更多条,有10万+,有日榜、周榜和月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腕儿

从短剧到AI短剧:需要突破的究竟是什么?

新腕儿  · 公众号  ·  · 2025-04-07 09:4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关于AI公司和短剧公司哪类公司做AI短剧更有优势的问题,其实 大模型更新速度很快,无论你是否具备内容优势,所有人都会被拉到同一起跑线上。因此,不管是现在做,还是以后做,如果你的内容不好,最终还是会出局的。就像是做抖音账号一样,是否能留下来,只取决于你的内容。
放眼现在的市场,做技术出身的人内容能力一般,做内容公司的人技术一般,都是基因的问题。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只能等待模型升级,看有没有更自动的办法去补上技术缺口。
等技术能突破瓶颈,这个行业才能迎来爆发。如果一年又一年没有突破,那只能一直这样半死不活的状态。
我们现在先用老剧本来尝试,看能不能做出来。当下也遇到了一些很难的问题,比如人物一致性的问题。一个人上一集还是这样,下一集就没法保持住。当然,有些人也做出来了,但成本会很高。
再说商业化的部分,虽然说接品牌广告的商业化也是个思路,但目前 品牌方更倾向投真人剧。因此,商业化还是个问题。
二、农村短视频博主做AI短剧
受访者: 抖音农村题材短视频博主,陈辉腾
AI短剧作品:《莫比乌斯环的真相》,12集
我们最早是拍农村生活段子的,去年9月份开始拍短剧,12月份参加新腕儿的短剧大会,就到现在了。
我们不同于那些大公司,做任何事都要开很多天的会做决定,到最后有了上文没下文了,我就属于一拍脑袋就干的那种。
去年抖音就在宣传《兴安岭诡事》,我本身跟抖音短剧一直都有沟通。当时官方发了一个数据,说《兴安岭诡事》播放量突破3500万了,端原生收益30多万,我就开始深入了解AI短剧行业了。
我本身有做短剧的基础, 平时不也总在群里问有哪些AI工具,自己也一直在学习。我问过很多AI作者,他们有的学习三个月,有的五个月,但我们本身有工作。我们的账号从剧本、拍摄、后期、全运营……全是我跟我老婆两人,要忙的事情很多,从时间上可能静不下心去学习研究。
基于客观情况,我就在网上找了很多AI作者,他们有制作技术,但没有短剧行业经验,我就结合我们本身的短剧内容经验来做。
因为我们自己的账号和AI短剧账号的推流逻辑不同。我们自己的账号有固定的付费群体,而AI短剧相当于新增加一个内容产品,唯一的风险就是流量的问题。
我先跟抖音沟通,当时抖音说建议我用新号发,可如果用新号的话,抖音建议养一段时间,发一些AI作品,等粉丝达到1万后才可以发短剧。但我的新剧出来要立刻上线,我要看用户是不是买单。
我后来复盘时发现 自己固执了,抖音的建议还是要听的。后面我会专门做一个AI账号专门发AI短剧,这是后续的规划。
关于抖音对AI短剧的流量扶持方面,其实流量跟内容是直接相关的。我接触过很多AI从业者,并不是说你做AI内容就给流量,本质上还是按照短视频推荐逻辑推荐的,只是说对于短剧有一定权重的增加,所以还是要回归到内容上。
我做第一部剧是《莫比乌斯环的真相》,当时选择做这个剧,就是因为它人物关系简单,如果场景人物过多,会很复杂,短时间内做不出来。我们刚开始不要求质量, 不考虑赚多少,就要求要做出一个完整的剧,能把故事讲清楚,场景也不要太违和,我们慢慢就有经验了。
如果做强特效的题材,技术难度会增加,成本增加,像《兴安岭诡事》就做了三个多月,我觉得时间太长了。AI短剧变化很快,三天一个变化,等这部剧做出来,我就没有竞争力了,我想快速做出一部剧。
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讲,我们这部剧算成功了。
市场上可参考的内容很少,必须得自己摸索,但我希望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对这部剧的要求就不能太高。
我们本身就自己做剧本,以前自己写段子,自导自演,自己剪,自己上线运营,主演就是我跟我老婆。后来做AI短剧,还是一样的,我自己做剧本。
我用豆包、Deepseek等多个AI产品写剧本。我会给到它想法,比如大概多少集,一集多少时长,让它给我塑造人物形象,再出个大纲,看下是不是我想要的。如果不是我想要的,我会说这个不行,重来,就这样一步步的优化。做的时候我会强调悬念、钩子,就是把常规剧的付费点用AI来实现。花了一天时间,最终的版本我拿去给专业编剧看,她说还可以。
剧本做好了,我找AIGC技术人员来给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