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包括官职、地名、宗族等来源。详细解析了李氏、甄氏、张氏、龙氏、韦氏、钟氏等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演变,并介绍了王氏、汤氏、周氏等与王族相关的姓氏。同时提到姓氏文化见证了中国至少六千年的历史兴衰,每个姓氏都是枝头玉叶,同气连枝,向阳而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国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姓氏有多种来源,包括官职、地名和宗族等。不同姓氏有各自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身份地位变化。
关键观点2: 李氏、甄氏、张氏等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演变
这些姓氏都有各自独特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过程,其中一些姓氏的演变还与官职、地名等息息相关。
关键观点3: 王氏、汤氏、周氏等与王族相关的姓氏
这些姓氏与王族有关,有的直接亮明王族身份,有的则与王族名人大有关系。
关键观点4: 姓氏文化与历史兴衰
姓氏文化见证了中国至少六千年的历史兴衰,是中华民族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姓氏都是枝头玉叶,同气连枝,向阳而生。
正文
甄氏的“甄”,并不是甄别,而是一种制作陶器的工具。上古时期,帝舜在河滨传授制陶技术,他的一部分子孙就留在当地担任陶官,以“甄”为氏。“甄”既是制陶工具,也代指烧制陶器的场所。根据史料推测,当时管理制陶的官员或许也被称为“甄”。
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张氏,受姓始祖是黄帝之孙挥。挥担任弓正,创制了最早的弓与箭,所以后人以“张”为氏。如今人们常说“弓长张”,这种说法不只是对“张”字的拆解,还准确还原了祖先取氏时的思路。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古代官职早已消失,今人很难将它们与姓氏一一对应。幸运的是,我们还能在吉光片羽中追根溯源,拼凑出过往的脉络。
还有一些姓氏更特殊,它们由复姓简化而来,想知道祖上做过什么官,必须先将其还原。举个例子:龙姓先祖是做什么的?难道是做龙的?
——那当然不是。在几千年前并没有龙氏,只有豢龙氏与御龙氏,此后复姓简化,龙氏才分离出来。豢龙氏活跃于帝舜时期,专门为帝舜养龙,后代就以“豢龙”为氏。而御龙氏出现的时间更晚,直到夏朝末年才登上历史舞台。
根据《史记》《左传》等正史记载,陶唐氏
(五帝之一帝喾的后代)
衰落后,后人刘累向豢龙氏求学,掌握了驯养龙的本领,并奉命为夏王孔甲养龙。孔甲为他赐姓“御龙”,以取代豢龙氏的地位。
说完了姓氏版“职官志”,再来看看
“地理志”
。比如“韦”姓的演变过程,就刚好能反映出姓氏的另一大来源——地名。
“韦”的本意是守卫,在古代也可以代指加工后的皮革,孔子“韦编三绝”用的“韦”就是熟牛皮。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字义推测:韦氏先祖或许是士兵,又或许是工匠?
都不是,事实上,韦姓的由来与“韦”字关联不大。根据现有史料推测,韦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五帝时期,先祖是颛顼后人大彭,也就是传说中的彭祖。大彭的儿子元哲征战有功,受封于豕韦一带,这一故事在《左传》《史记》《国语》等史书中都可以找到对应记载。
豕韦国位于
豕韦
氏故地,水土肥沃,非常适合豢养家畜。
豕韦
氏先祖将野猪驯服后圈养,这些家猪就被称为“豕”。受封后,元哲继续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带领民众继续发展养猪大业。豕韦国被商
(一说为周赧王)
所灭后,子孙就以“豕韦”为氏,以此来纪念故国。
也就是说,“豕韦”的重点其实在于“豕”,但后来随着姓氏简化,“豕”字被删去,只留下和本意没什么关系的“韦”字,作为姓氏流传于后世。
韦氏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个例,我们今天熟悉的钟氏,在几千年前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钟氏的“钟”,并不是敲起来当当响的“钟”,而是“钟离”的“钟”。钟离是先秦地名,大致位置在今天的安徽凤阳一带。
目前可考的钟离氏来源有两支:一支是商代微子启的后代,因为受封于钟离,其子孙一部分为钟离氏,一部分为钟氏;另一支见载于《史记》,西周有钟离国,国君为秦人,嬴姓钟离氏。钟离氏活跃的时间较长,项羽麾下有名将钟离眜,魏晋时期东吴有太守钟离牧。在魏晋以后,有关钟离氏的记载逐渐减少,钟离氏基本被简化,与钟氏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