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次日,回门宴后,两人来到婚房休息。
男方提出发生性关系,女方拒绝,表示希望婚后再说。
但男方不顾她的反抗,强行发生了性关系,并将其困在房间里。
女方情绪失控,拉扯床帘、纵火。
趁对方取水的机会,逃出房间求救,但还是很快被拽回,直到女方母亲打来电话。
当晚,母女俩报警,指控男方强奸。
随着司法程序推进,
当年
12
月,一审法院以强奸罪判处男方有期徒刑三年。
男方当庭上诉。
今年
4
月
16
日,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梳理下来会发现,案件事实并不复杂,处理也相对顺利。
但,公众反应极大,态度两极。
一边是,不少人表示男方罪大恶极,判得太轻了。
另一边是,很多人质疑女方为了彩礼骗婚,辱骂她「装贞洁烈女」。
之所以引发如此大争议,不只因为它触及性侵这一社会敏感话题,更因为它踩中了大量当下社会中尚未厘清的灰色地带:
订婚关系能否构成性同意?
彩礼是否意味着某种权利的转让?
性同意到底如何界定?
证据到底够不够「确凿」?
一审判决后,质疑声就不小。
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很多人认为,
医学检测女方处女膜没有破,
DNA
也没有在体内检测出精斑,所以不能算强奸。
二,人们觉得,男方刚付了彩礼,女方就报警,是蓄意讹人。
三,
关键录音证据中,男方的「嗯」被认为是承认强奸,但后来他说是「应付长辈」的辩解被忽视,男方母亲也指出其中有误会,以此为证仓促批捕,对男方并不公平。
在质疑过程中,
围绕女方的污名化
运动也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