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的深度融合。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经过快速增长后已进入平稳阶段,需要新的技术和产品赋能来进入新增长阶段。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是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必然趋势。分类别看,耳饰类可穿戴设备成为增长主力,而智能手表在缺乏与AI深度融合的情况下出现同比下降。人工智能赋能可穿戴设备,将推动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然而,可穿戴设备行业智能化也面临技术、产业生态和隐私方面的挑战。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展、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数据隐私制度的完善,可穿戴设备行业已步入新的增长周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新一代计算平台的有力竞争者,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的深度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经历快速增长后已进入平稳阶段,需要新技术和产品赋能来进入新增长阶段。人工智能的赋能将为可穿戴设备带来新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使其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核心载体。
关键观点2: 耳饰类可穿戴设备成为增长主力,智能手表因缺乏与AI深度融合而面临挑战。
分类别看,耳饰类可穿戴设备占比最大且增长迅速,而智能手表因缺乏与AI的深度融合而出现同比下降。这表明与AI的融合对可穿戴设备的增长至关重要。
关键观点3: 人工智能赋能可穿戴设备将推动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推动力。
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将实现人机交互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这种融合将为人工智能产业带来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观点4: 可穿戴设备行业智能化面临技术、产业生态和隐私方面的挑战。
技术方面的问题包括硬件性能的提升、续航和重量等技术的突破。产业生态方面,可穿戴设备需要构建独立的生态系统,避免过度依赖手机生态。此外,数据隐私问题也是一大挑战,需要加强数据保护和安全措施。
关键观点5: 未来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应用场景的扩展、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数据隐私制度的完善。
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将为可穿戴设备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如教育、国际交流、娱乐、老年等领域。技术的持续进步将推动可穿戴设备的性能提升和轻量化发展。同时,数据隐私制度的完善将保障个人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正文
可穿戴设备的全面智能化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AI的深入融合,也会带来新挑战。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可穿戴设备的全面AI化,意味着设备在硬件性能方面要有大幅度提升,不论是计算能力,还是通信能力,都要有质的飞跃。虽然当前芯片技术在计算能力等方面,已能够满足可穿戴设备的要求,但是重量、续航等方面,仍需要技术上的突破。
其次是产业生态问题。
现有的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都是基于手机系统开发的,这虽然降低了开发的软硬件要求,但也带来了可穿戴设备过分依赖手机生态的问题。从未来发展看,可穿戴设备如果需要独立发展,生态建设是一个挑战。以VR/AR产业为例,在过去的十年间,一直被业界看好,但真实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再次是数据隐私问题。
可穿戴设备具有大量的传感器以及交互设备,既能够收集机主的大量数据,也能够收集其他人的数据。例如,人工智能眼镜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等数据采集设备,在公众场合使用时,可能会侵害他人的隐私。
从整体上看,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可穿戴设备行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一是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除了现在广泛应用的健康领域之外,可穿戴设备将在教育、国际交流、娱乐、老年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从而加快普及速度。以老年人为例,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管理、安全监控、日常照料、情感陪伴及个性化服务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潜力,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生活方式,还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将是可穿戴设备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又如,在国际交流场景下,可穿戴设备具备了多种语言实时翻译功能,能够为国际交流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另外,可穿戴设备在一些专业领域(如工业生产、体育训练、医疗)将拓展应用场景,从而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二是技术持续进步。
可穿戴设备涉及芯片、大模型、电池、通信等多种技术,还需要实现设备的轻量化与无感化,这要求技术持续进步。以电池为例,可穿戴设备在算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势必要求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才能够实现,可以说电池能量密度和低功耗技术、轻量化产品,对可穿戴设备的快速普及应用起着关键核心作用。
三是数据隐私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这包括对可穿戴设备所收集的机主相关数据采用加密、匿名化等技术进行保护,以防止个人数据泄露。在产品设计方面,要嵌入隐私保护等设计理念,例如,对扬声器、麦克风等进行私密设计,以确保声音相关的安全。为了确保环境数据安全,要在可穿戴设备方面设置相关提示,例如,在智能眼镜上配备显眼且无法被轻易遮挡或忽视的拍摄提示装置,如高亮度的LED指示灯、声音提示器等。当开启拍摄功能时,能及时向周围人发出明确的提示信号。另外,要确立数据隐私保护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可穿戴设备使用的隐私规范,以及相应的责任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