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描述了贾跃亭在重新获得董事会任命后召开的发布会上的内容,他回应了关于“下周回国”的梗,并介绍了其股权激励协议及FF公司的股价目标。同时,贾跃亭阐述了法拉第汽车的量产目标及实现策略,包括桥梁战略的具体内容和面临的挑战。文章还提到了贾跃亭如何通过利好释放和投入原型车制造来筹集资金和提升信心,以及法拉第面临的市场竞争和资金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贾跃亭回应“下周回国”的梗并介绍股权激励协议
贾跃亭表示只要FF股价达到目标,他就能获得巨额奖金以偿还国内债务,并兑现回国承诺。
关键观点2: 贾跃亭阐述法拉第汽车量产目标与策略
贾跃亭提出每年量产目标,并强调交付的豪华车价值远超普通车,同时提出桥梁战略以利用国内供应链在美国生产新能源汽车。
关键观点3: 法拉第面临的挑战与资金问题
尽管桥梁战略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资金问题尤为突出。法拉第需筹措资金以实现量产目标。
关键观点4: 贾跃亭的应对策略与前景展望
贾跃亭通过释放利好、投入原型车制造等方式筹集资金和提升信心。但市场竞争激烈,资金问题和品牌认知度仍是巨大挑战。
正文
要知道,法拉第账上的流动资金只有数千万,这么点钱造一辆原型车都费劲,何谈大规模进口零件,实现每年量产10万辆的目标?
不怕,贾跃亭早想好了,他做了两手准备。
一手不断释放利好,鼓励股东跟投,筹措资金。比如,他在发布会上宣布,将把出任CEO拿到的120万奖金全部投入法拉第的股票,不留后路,以彰显与股东共进退的决心。
另一手集中手中有限的资金,先造一辆原型车出来,向投资人和供应商证明,自己不是在画饼,而是真真切切在做实事。
根据贾跃亭的说法,该原型车目前已进入测试阶段。
有了车后,贾跃亭就可以与国内的供应商谈判,或延长账期,或小批量试供货,先让法拉利实现小规模量产,以提振信心,推高股价,再采购更多零部件,实现中等规模的量产,如此反复,进入良性循环,最后实现每年量产10万辆的目标。
还是那句话,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如登天。
抛开复杂的商业理论不谈,就单看国内近些年倒下去的新能源车企,哪个不是手握上数百亿资金?推出各种高配低价的车型,亏本卖车,以销量换市场,他们的条件比贾跃亭好多了,可最终仍难逃破产的命运。
此外,美国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壁垒虽是机会,但特斯拉、Rivian等本土巨头早已占据先机,法拉第的品牌认知度与资金实力均难与之抗衡。
若贾跃亭能通过原型车争取到国内供应商的账期支持,或借助拆分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也许能暂缓危机,但若继续依赖“画大饼”“聊梦想”的模式,拿不出任何有说服力的成绩,那么,这部中国老赖在美国创业的神剧,就离大结局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