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深耕西部 | 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 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5-23 18: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现状与挑战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主体。然而,在当前的发展进程中,国有企业也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国有经济布局不均,资源配置失衡。近年来,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深化,西部地区通过有序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国有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国有经济占比提高,但国有经济在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截至202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分别约为36.3%、31.2%、22.2%和10.3%。近十年来,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数量的比重上升约2.7%,但相较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方面,2024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国企数量占比分别为2.8%、13.0%、84.2%,东部地区相应占比分别为1.4%、11.9%、86.7%。相较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第二、三产业数量仅高于东北地区,区域间产业结构仍有较大差异,国有企业布局不均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存在。面对新时代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动能的重要任务,各地着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近三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立数量分别为3.59、2.86、2.18和0.4万家,西部和东北地区存在明显落后情况,制约着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第二,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实力有待增强。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资国企积极布局,加强战略规划引领,2024年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数量较2012年增加28.2%。然而当前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发展仍面临规模体量偏小、质量效益不高、创新动能不足等结构性矛盾。2024年,我国国有企业资产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占比分别为54.7%、24.0%、16.8%、4.5%,区域间分布差异仍然较大;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仅为东部地区的50.5%,在整体实力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可能限制国有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西部地区国有资产主要分布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6.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4.6%)和金融业(20.8%),而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东部地区国资集中的产业占比仅有4.02%。国有资产在产业间的分布不均也一定程度上导致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受阻,有待进一步优化布局。2024年上榜世界500强企业的36家地方国企中西部地区仅有5家,西部地区在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步伐受到制约,难以在短时间内缩小与东部的经济差距。

第三,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融合程度有待提升。中央企业中,仅1家企业(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西部地区(四川成都)。西部地区亟须对接其他央企,并利用央企雄厚的综合实力,将本地资源与市场空间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但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弱势条件削弱了央企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资金投向。在2025年2月举行的深化中央企业与重庆市合作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座谈会中,央企与重庆市签约投资的17个项目涉及城市更新、高速公路、集疏运体系、能源保障等方面,主要投资方向仍为能源、基建等传统领域,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程度有限,未能充分利用央企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和产业链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图片

国有企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针对国有企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现状与挑战,新发展阶段下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此,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产业链布局与区域比较优势的匹配。为了实现区域振兴、缩小区域差距的目标,将大量资源短期内重点投入相对后进地区,盲目引入新产业,往往无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有企业应基于地区比较优势与现有产业基础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产业集群,发挥其协同效应、共聚效应、创新能力、风险分散等优势,一方面政府应促进同一产业链环节中的国有企业集聚,构建横向产业集群,降低供应链整合成本,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致力于构建包含产业链上下游的国有企业纵向产业集群,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长期持续性投入,统筹区域间产业分工,形成有区域特色、梯度互补的产业集群。同时,国有企业应积极响应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基于西部内陆开放前沿的区位特征对接国际需求,使区域比较优势上升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例如,重庆等多地正抓紧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第二,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协同。国有企业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政府通过国企这一市场主体实现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因此,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国有企业作为独立市场主体通过竞争与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又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引导作用,弥补市场失灵,确保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从市场机制看,国有企业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在市场机制的价格、竞争、供求规律指导下组织生产,实现有序进入与退出,释放企业效能,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有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以国有企业带动人才、创新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政府调控看,国有经济相较于其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成本较低且能有效防止垄断,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我国通过国有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流动,通过国企的引领作用将资源导向战略产业与地区,解决资本在地区与产业间自发流动产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