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希望感和目标/愿望不同。Widener University 的心理学家Hal Shorey说,那些充满希望感的人不仅仅是拥有一个目标或者愿望,在他们对未来的设想中,包含了多个领域内的目标和愿望。如果仅仅是一个目标没有能够达成,他们并不会让整艘希望的船沉入水底,而是会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寻找新的可能的目标。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希望感既关乎情绪,也关乎行为。我们大脑内的两个区域被证明与“希望”的感觉是有关联的:当我们感觉到希望时,大脑的前喙扣带皮质(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会变得活跃,它位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交叉处,是管理我们情绪的区域;此外,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也和希望感正相关,它是激发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区域。
最有影响力的关于希望感的概念理论是C. R. Snyder在1994年提出的。他认为,
“希望感”是这样一种思维方法:拥有积极的目标,认为自己能够找到达成目标的路径,并拥有强烈的动机去使用这些路径达到目的。
它包含两种思维方法:一个是
路径思维
(pathways thoughts),即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不止一种)方法来达成目标,是一种
“我会找到方法来完成它”
的信念;另一个是
代理人思维
(agency thoughts)。
“The sense of agency”是指一种主观觉察,意识到是自己创造、处理、控制着自己的意志行为。
有希望感的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运用路径、策略来达成目标。Eddie M. W. Tong等人在2010年的研究中进一步对这两种思维进行了比对,认为代理人思维是“希望感”中最核心的思维方式。
“希望感并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助理教授John Murphy说,“你还必须坚持,不断为其努力。”
希望感的3个组成要素,
以及绝望感的3种类型
Anthony Scioli分析指出,希望感具有三个组成要素,也就是说,拥有这三种要素往往希望感水平比较高。
1.
依恋(Attachment)
要素:是指感到能够持续地信任他人,并愿意和他人建立连接、互相支持,会产生亲密和爱的感觉。在依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和“开放”两个因素。
2.
掌控(Mas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