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沙和青岛相继突破千万人口大关,跻身中国“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然而此后数年,这一阵营始终未能迎来新成员,直至2024年合肥正式官宣跨过千万人口门槛。
合肥正式跻身中国“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成为全国第18座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这一突破源自其持续强劲的人口增长动能: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较2023年末增长14.9万人,近三年累计增长达53.7万人。
业内分析指出,合肥的强劲人口吸引力主要在于,产业升级创造就业高地,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出更高的薪资水平。此外,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打造的良好人才基地,作为“风投之城”的定位清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
史薇从四个维度分析了合肥的发展优势。她指出,“一是,合肥近年来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合肥有‘江淮硅谷’等创业政策;三是,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拥有较多的重点中学和高校,吸引了大量省内及周边地区的学子和家长;四是,合肥市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合肥的人口增量很快,背后还有相对良好的人口结构。比如,2024年,合肥出生人口达到7.9万人,出生率为7.9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1、1.81个千分点。此外,2023年的数据显示,合肥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在2.8万人以上,是全国的1.6倍左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超180人,是全国的2倍左右。
然而,其他冲刺千万人口的城市却未能复制合肥的人口高速增长态势。以宁波为例,其2024年常住人口虽达到977.7万人,但年度增量仅8万人。佛山、南京、济南和沈阳等城市2023年的人口增长也都在7万人以下,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人口数据年度波动的现象,即前一年下跌次年又小幅回升。这种增长乏力且反复拉锯的态势,意味着城市冲击千万人口的道路已进入相对艰难的阶段,城市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
当前中国城市冲击千万人口面临三重挑战。
从城市层级看,正在冲刺的6座城市中有3座是普通地级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难以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等传统强市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