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李在乌镇戏剧节可就游刃有余得多了。在5年乌镇“特种兵”履历加持下,她早已熟练掌握这里的游玩规则,去“戏梦粮仓”沉浸式体验《万尼亚舅舅》,在戏剧空间感受《哈姆雷特的七七八八九九》。“我还整理出一套乌镇戏剧节无票‘自救’指南,还有戏剧工作坊、艺术讲座、戏剧主题展览等,哪怕没抢到票也能在嘉年华区域开开心心玩两天。”小李说。
以上这3位“戏剧特种兵”可不是在孤军奋战。仅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460余场地方喜剧、新喜剧、喜剧电影露天放映活动,420余场次盲盒演出、快闪活动、喜剧表演,就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34万人次。
戏剧节何以养成这么多“戏剧特种兵”?我们还是先来看案例。
乌镇戏剧节,至今已举办11届,以千年古镇为舞台,形成独特的戏剧节表演空间群体。参展作品的文艺气息与江南水乡闲适的生活氛围相匹配,古镇嘉年华中木偶巡游与评弹快闪并存,让千年水乡成为世界戏剧的对话平台。
除了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戏剧创作者,为期10天的戏剧节还吸引大量戏剧爱好者和游客驻足乌镇,让一天即可逛完的乌镇之旅演化为多天的生活体验。强大的引客能力让乌镇戏剧节在经济上摆脱了对景区门票的依附,改为单独售票,演出收入甚至超过参展作品的常规巡演水平。
上海国际音乐剧节,至今已举办7届,每届演出安排贯穿全年。其专业性、系统性和长期性,依托的是上海本地富足的音乐剧市场。
从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大剧院引进《悲惨世界》等国际项目起,上海慢慢培养起大量对音乐剧具有足够认知且形成了观演习惯的观众群体。近年来,从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借力大众传媒冲破市场圈层,到以音乐剧《阿波罗尼亚》为代表的小剧场集群进一步扩充市场容量,都让上海不断凝聚成全国音乐剧演出的消费中心。
青岛里院喜剧节,首次举办便备受瞩目,依托的是喜剧元素与城市性格的有机融合。
“青岛话本身就自带喜剧基因,说‘喝啤酒’是‘哈啤酒’,喜感是长在青岛人的骨血里的。”里院喜剧节联合发起人黄渤说。这种根植市井生活的幽默,使喜剧成为青岛城市性格的集中展演。在名人效应和影视工业的带动下,青岛迎来一波全国喜剧厂牌“进青”潮,既有开心麻花、单立人等连锁厂牌,也有汇笑喜剧、小马成麦等新兴力量,为内容创作和观众培育提供了基础。
可见,相较于电影电视,戏剧虽然是一门讲求现场性、即时性的小众艺术,但当某类戏剧内化为彰显地域文化的标签,再以系统性节庆的形式与旅游资源相连接,便给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这一点,在我国早年的文旅戏剧探索进程中也可窥见。从“印象系列”到“又见系列”,再到“戏剧幻城系列”,以技术和奇观为卖点的景区实景演出市场热度渐退,取而代之的是塑造自有文化环境甚至独立成景的各类演艺项目。此外,还有大凉山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等由景区搭台、让戏剧人展现自我的戏剧节模式,也成为戏剧与旅游融合的新趋势。
简单地说,看音乐剧去上海,看喜剧去青岛,看先锋和实验戏剧去乌镇……当这种意识深入人心,也就不愁没有“戏剧特种兵”为此奔赴,戏剧与文旅在潜移默化中融合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