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Wrecking Ball咖啡烘焙工厂的烘焙师Trish Rothgeb
把精品咖啡的流行称为“第三次咖啡浪潮”。随之而来的,还有咖啡美学对人们的消费方式的影响、对咖啡文化的重新思考以及对零售形态创新的推动。
符合“第三次咖啡浪潮”这个定义的咖啡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像酿酒一样的用精细工艺制作咖啡。
而按照这样的划分,
第一代浪潮为咖啡的商品化
,即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大力推广速溶咖啡从而引发的商业行为。
第二波浪潮则是由星巴克带来的咖啡品牌连锁扩张
,通过工业化流水线的方式出售手工咖啡。
咖啡文化研究者韩怀宗在《精品咖啡学》中将第三代咖啡浪潮的出现,归结为咖啡行业对咖啡本身的一种“返璞归真”,这是一种相对于机器意式萃取的反转——
如同葡萄酒或者茶叶那样,注重咖啡的口感及原料产地,并且通过手冲或者更为精细且漫长的方式获得一杯咖啡。
当然,这股新兴浪潮的到来,也少不了精品咖啡协会的鼓吹——他们把精品咖啡包装成了像葡萄酒一般的精致生活方式,还举办各种比赛,设置各种关于精品咖啡的考试与证书。
在中国,咖啡的三次浪潮迹象变化甚至更加明显。
在中国的精品咖啡店里,店员和不少消费者都热爱,且懂咖啡。
在很大程度上,咖啡代表的意式浪漫主义文化,而咖啡店代表的“第三空间”生活方式,又正好迎合了中国中产阶级们对于消费体验的需求。
咖啡如同轻奢(affordable luxury)一样,成了所谓的“中产阶级”涌现的第一批狂热消费单品。
▲
上海愚园路第一家Seesaw咖啡
▲
北京老牌精品咖啡之一Soloist Coffee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欧睿国际的数据,
中国每年咖啡消费额为700亿元人民币, 10年之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消费市场。
而伦敦国际咖啡组织则称,与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国的咖啡消费正在以每年15%的惊人速度增长。
“咖啡刚好位于随意性家庭开支的甜蜜点上。”北京大学投资学教授杰弗里·陶森(Jeffrey Towson)说,他曾与人合著了《一小时读懂中国消费者》。通俗来说,一杯咖啡在30元左右的价格对于所谓的中产阶级而言,不会视为一种不可及的负担,但也不会带来街边奶茶十几元的“廉价感”。
譬如北京杨梅竹斜街里的Soloist coffee以及五道营胡同里的Barista,都藏身于胡同之中。而在上海,类似Manner coffee及月球咖啡这样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小精品咖啡馆,也称为年轻一代的“打卡胜地”。
人们对于精品咖啡的狂热,也让第二代咖啡浪潮中的弄潮者们变得警觉起来。
2015年开始,星巴克就已经在北京率先推出了所谓的“星巴克臻选”咖啡,实际上也就是精品咖啡店内的手冲咖啡。目前这种价格平均要贵出1.5倍左右的手冲咖啡,已经在中国有86家星巴克门店中出现,其中还包括了沈阳、大连、福州等二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