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于是,在这个节点研究团队撰写了这篇发表于
Nature Water
的综述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并借此希望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据了解,本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毛可——是
张垚鑫
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独立研究团队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2023 级),因此,毛可同学延续了张垚鑫一直以来在光热蒸发方面的研究。
渐渐地研究团队发现,效率值的提升似乎已经难以代表当下阶段领域研究的重心,这一类的研究很难再产生足够的影响力,领域内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论文反而不在执着于性能的提升与稳定性的增强。
结合张垚鑫此前的研究经历,他也意识到光热界面蒸发这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到达一个相对成熟的平台期,许多材料和结构都已经可以实现非常高的效率与海水淡化的耐盐稳定性,多一种和少一个类似的替代性材料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如果要进一步突破实现研究方面的新意与技术上的创新,交叉研究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基于以上思考,张垚鑫建议毛可阅读分析更多的关于光热蒸发交叉应用的研究,借此他们发现领域内的许多前辈和知名团队其实都已经在布局发展基于光热水蒸发的交叉研究。
于是,他们便决定撰写这篇关于功能化主动设计光热界面水蒸发的综述论文。
好的综述论文并非一蹴而就,也需要一个攻坚克难的阶段。为提升内容的专业性,研究团队针对每一个内容要点均进行了详细的专题探讨,以实现其内在机理与逻辑的串联。
同时,张垚鑫也将这篇综述论文的构思与结构向自己的博士论文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陈瑞深
教授做了分享。
最终,相关论文以《将太阳能驱动的蒸汽产生功能化以实现水和能源的可持续性》(
Functionalizing solar-driven steam generation towards water and energy sustainability
)为题发在
Nature Water
[1],毛可是第一作者,
张垚鑫
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陈瑞深
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
Nature Water
)
投稿中,研究团队在审稿“battle”阶段与审稿专家、国际同行产生了共鸣。由于课题组在综述论文中表达的核心思想衍生于张垚鑫个人对领域课题发展产生的思考,因此他们并不确定同行专家们是否认可他们的看法。
但在课题组收到审稿意见之后,他们发现审稿专家与研究团队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此后,通过修改与审稿系统,课题组与审稿专家对论文涉及到的一些领域内争议性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宝贵的经历让他们收获很多,并对领域的可持续研究与健康发展产生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