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阅读第一
“阅读第一”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我们是一群爱阅读、关注国际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持续学习、分享和成长的高知家长群体。我们不断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由“术”至“道”,致力于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阅读第一

过来人告诉你,为什么有人出国会被“歧视”?

阅读第一  · 公众号  · 教育  · 2018-01-25 21: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澳洲,普通话已经成为政府主要推广的儿童教育项目, 超过3万间学校 在今年开始推行中文学习项目。


以墨尔本为例,白天公司里各个族裔的同事都有,很多人都是以外语而非母语在工作。午餐时的中餐馆里,邻桌的老外拿筷子吃着小笼包,身边坐着华裔太太,也许他早些年在中国工作过也未可知。而我正和一个犹太朋友聊着欧洲旅行, 末了互祝“假期愉快”而不是“圣诞快乐” 晚上回到家这些人也许都会读几篇《经济学人》,或者干脆刷国际信用卡满世界网购买买买……


在这样一个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代,再谈“融入”,是不是种古老的穿越感? 与其说单纯的A国人B国人,不如说现代社会的中产阶级都是复合的,由国际化+本土文化两个层面构成。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两个层次,以及其中歧视和负面看法的产生。


国际化
平等尊重,公私分明很重要


不少中国移民,对于“公域”和“私域”的边界毫无概念,不理解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公共的”,也容易遭到批评或所谓的“歧视”。


我在墨尔本大学读书时,学校机房不许吃东西,但课业紧张,大家有时候赶进度会小小违纪,吃点水果三明治什么的,监管老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渐渐地,东南亚同学开始吃味道很重的咖喱,中国同学更夸张,我曾见人打包了两份水饺,中午一顿晚上一顿,陈醋泡着大蒜末和辣椒油,放到夜里, 浓浊的气味充满了整个房间 。有人还振振有词: “怎么了?外国学生吃三明治就可以,我们吃饭就不行,种族歧视!”


公共场合吃味道很重的食物的确不讨喜


好吧 可是吃水果三明治,不会散发出刺激性气味,不至影响别人。


另一次是课上小组讨论。同班的中国姑娘听不懂,当着澳洲导师和同学的面,突然拿中文问我:“哎,Amy,这是啥意思?”


导师一脸懵逼地看着我俩 ,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就被甩到了整个谈话之外,我自己也很尴尬。这个女生还很不高兴:“那么矫情至于么?他们听不懂中文我就不能说中文啊?那我听不懂英语他们还不是照样说么!”我估计她是没能理解, 之所以大家说英语,不是因为中国人必须迁就外国人,而是因为这是个多族裔混杂的国际学校,在母语互相不通的情况下,必须以国际通用语交流。 上课讨论不是私人谈话,她在说中文之前,至少可以和导师先打个招呼……



还有合租。我曾和两个中国同学合租过一套三室一厅的别墅,三个人分租三间卧室,其他区域公用。两位同学渐渐地就开始违背约定,逃避打扫公用空间,不丢垃圾,乱放杂物。有时候他们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但对公共区域视而不见。


没有边界感的行为是不会受人喜爱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